莫把“惶恐”当成“矫情”
www.fjnet.cn?2012-10-23 08:10? 木须虫?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一份调查引发网友关注,调查内容为“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连等二线城市则在5000元上下浮动。(10月22日《华商报》) 用收入的数值来考量生活的心理状态,从逻辑上讲的确不怎么靠谱,但是类似的话题总是一次次地在网络上流传,总是会引来网友大量的围观,虽然变化的只有收入的数字,以及“惶恐”、“幸福”之类的字眼,但是拷问的终究还是公众在当今环境下生活的一种体验。 综观网友吐槽,可以看到惊人的一致,不管收入高低,都表现出“手头紧”等惶恐心态,担心养老、抚幼、医病、购房等可以预见的生活高成本带来的压力。这其中尽管包含有不同区域、不同消费层次的支出状况,但是并没有多少选择性消费成分。所以,所谓的月薪惶恐标准,大抵表达的是生活成本高、收入增长滞后的整体忧虑,也反映出公众普遍的压力与压抑。 事实上,收入与生活成本是相对的,潜藏在背后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一是收入在国民财富中所占的地位,当20%的群体占有80%的社会财富,另外的80%难免会有生存不安的焦灼之感;二是社会保障构筑起的基本生存供给,能否起到平抑的作用,然而,生不起、死不起、娶不起、病不起、老不起,是不少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此语境下,工薪阶层仅靠那点死板的收入,说实话无论额度多大,都缺少了“保险系数”,不确定性的存在又难免会有朝不保夕的痛楚之感。 月薪里的惶恐知多少,之于个人只是生活的呻吟,不排除极个别人有矫情的成分,但是这样的声音多了,其实就成了群体的反响。心理的焦虑,需要的不止是工资增长来抚慰,更需要从社会管理层面上,有效地调整国民财富分配方式,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发展成果的普惠与共享,纾解压力带来的惶恐与不安。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08-13]独立生活不能仅限于“警戒线”内
- [ 08-01]如何才能提升本地人生活质量
- [ 08-01]“生活质量下降”因为外来人口?
- [ 04-12]大停电之后,都市生活需“再校准”
- [ 03-29]新富人群应引领有品质的公共生活
- [ 02-16]当上海的生活成本高过纽约
- [ 11-21]双城生活?六成南昌市民不认同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