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计划,并不存在“最需要者”
www.fjnet.cn?2011-10-31 08:47? 蒋璟璟?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自主招生政策: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而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一段表述引发广泛争议: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一段时间内,“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为舆论反思的焦点。作为回应,北大、清华等高校,在最新的自主招生政策中,纷纷选择对偏远地区、贫困家庭予以政策倾斜。而中国人民大学,同样顺应了这一大潮,适时推出了自己的“揽才规则”。就初衷而论,其无疑饱含了对底层学子的厚重关怀。只是,具体到“表述”本身,其措辞仍不免令观者诧然。 在承认人大目的正确的前提下,公众的种种反应,或惊呼雷人、或大声力挺,无非是为苛求一种“最优效果”。须知,倘若操作失当,任何正义的动机,也会发生畸变。作为圆梦计划的资格门槛,“三代无大学生”是否立论有据,自然是不得不深度考量的问题。按照校方的解释,“圆梦计划”注重担当社会责任,探索解决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那么,“三代有大学生”,就与上述愿景天然冲突吗? 至于自主招生,有限的“升学福利”,必得通过一套遴选机制分配。但,现在的纠结是,以何种标准分发指标,公众、校方似乎都缺乏明确认知。可以说,“三代无大学生”,恰是共识无存的产物。表述背后,人大的考量逻辑其实极易揣测:“将深造机会给予最需要的地方,而从未出过大学生的家庭,当然最憧憬‘跃龙门者’”。思路看似并无不妥,却无形间将“高等教育”视作“救济性物资”。其潜台词是,因为“亟需”所以“投放”…… 那么,难道只有“三代无大学生”的家庭,才会渴望“名校学历”吗?事实上,有太多家庭需要关照,而“三代无大学生”,显然并不比“贫困”等标签,更具感染人心的能量。“三代无大学生”,该家庭也极可能家境尚可;而纵使父辈“金榜题名”,亦无法确保子子孙孙不陷困顿。必须厘清,自主招生的政策倾斜,并不是为了将“高校深造”,作为一项无上荣耀让更多家庭均沾,而是试图藉此弥合阶层固化、贫富悬殊等社会硬伤。 在重申初衷之后,必须为“圆梦计划”划出最合理的目标对象。然而,你会发现,这只能是徒劳的尝试。困境在于,在贫困、落后的地域大范围内,没有哪个群体会比其他群体,更有资格先享升学福利。任何一次划线,都可能剥夺另一些孩子公平圆梦的机会。故而,对某些人的偏好,无异于是对另一些人的冒犯——归根结底,“招生倾斜”只能是区域倾斜、指标倾斜,而不应成为小圈子内的精准派送。 在当下,在欠发达地区,“名校学历”的“最需要者”是不存在的,或曰每一个孩子都是“最需要者”。单凭想象、主观圈定并不实存的“最需要群体”,其后果是,所谓“教育救济”,因排斥寒门学子间,最充分、最公开的竞争,而变得暧昧不清、厚此薄彼起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26]大学生退学重点不在数量而在成因
- [ 10-20]50万大学生退学对高校是鞭策
- [ 09-22]女大学生发"包养帖"值得深思
- [ 08-26]大学生攀比风应急刹!
- [ 08-25]“留法女大学生都是潘金莲”是“疯”话
- [ 08-16]大运会是“大学生”的盛会
- [ 08-04]纠结的大学生成绩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