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特别话题> 民营书店之困 > 正文

国民阅读现状调查

www.fjnet.cn?2011-04-21 18:05? ?来源:竞报 我来说两句

阅读前景之传统阅读:出版业趋利致好书太少

书出得越来越多,但买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在读者看来,不是他们不爱看书,而是现在的好书越来越少。图书出版的总量上去了,但质却一直难有突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出版业便一直蓬勃发展,过去一些大的出版社年出新书不过200-300种,现在年出新书品种上千的出版社已经为数不少了。这些数据无疑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书目,中国的读者们却越来越难买到一本合意的书,面对种类繁多却无从下手。

每年30万种图书,听起来很庞大的数字,但由于重复出版现象严重,读者能看到的新书远远没有这么多。据统计,全国每年500亿元的图书库存,有八成以上来自重复出版和炒冷饭,其中古籍占到了近四成。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版本竟高达200余种。

除了重复出版之外,在利益的驱使下,各出版社热衷出版通俗时尚读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出一本书是很难的,所以能够出一本书一定会被周围的人羡慕甚至是崇拜,会被当成是“文化人”。如今,当出版行业逐渐繁荣,出书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谈如何养生可以出本书,如何美容也可以,教你如何做女人、如何对付领导也可以成为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艺。许多小出版社受利益驱使,蜂拥出版通俗甚至低俗的书籍。这一方面迎合了现在不断趋于娱乐化的读者群,另一方面也是在助长阅读通俗化的有害趋势。越来越多的快餐式图书,让我们越来越远离那些经典著作,远离那些真正富含营养、充满知识力量的优秀书籍。

阅读前景之数字阅读:尚未突破快餐桎梏

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是一个灾难;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没有那么可怕。与实体图书销售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子图书一直在快速增长。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4月19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18至7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仅为14.70分钟。与之对应的是,英国咨询公司雷格斯公司此前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中科院2010年发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显示,在我国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市民上班花费的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

以北京和上海这样大城市的拥堵程度,在地铁上捧着一本书,并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但是在地铁上,我们还是随处可见年青人低着头,神情专注地看着自己的手机。在手机上看书,已经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今天,读书更多变成了一种“在路上”的行为。去年,我国手机网民有42.4%看手机小说,手机小说是增长最快的手机业务之一。新浪读书、起点中文网等诸多门户网站和文学网站,都开出了手机阅读专区。根据中国移动的数据显示,目前累积访问过阅读业务的移动用户为1.17亿,日均PV高达2亿。单月访问用户数突破2500万,单月付费用户数突破1800万。

海量内容是数字阅读对传统纸质媒体的最大挑战。花几块钱的流量费,就能读取千万字。而且,将书本厚厚的“大部头”化整为零装进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书,携带上路也变得轻松许多。以手机阅读为例,5元30MB的流量折合成文本格式的电子书,就是1500万字,相当于100部15万字的长篇小说。这让手机阅读拥有了传统图书无法比拟的性价比。

越来越方便的数字阅读,让走进书店和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数字阅读也存在着自身的弊端。由于“在路上”阅读的环境嘈杂纷乱、阅读时间零敲碎打,所以数字阅读的文本跟传统的文学有很大的区别。电子阅读一般以小说为主,阅读节奏可以无限快速,甚至一目十行也不是问题,只是阅读带来的效果、意义也同样打了不少折扣。数字阅读,至今仍然未能突破浅显的快餐文学的桎梏。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