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国际大都市”里有多少“人的城市化”?

2011-02-14 17:30:30?叶祝颐?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艳   我来说两句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城市化进程中的跃进化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二是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农村土地快速城市化,但是进城农民难享市民待遇。(2月14日《人民日报》)

告别黄土地,住进高楼大厦,是多少代农民的梦想。应该承认,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亿万农民实现了当“城里人”的梦想,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农村土地快速城市化,进城农民难享市民待遇的城市化现实令人纠结,

除了直辖市、省会城市与少数经济发达、规模大的城市以外,普通地级市真有必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吗?“国际大都市”一哄而上,城市化急功近利,不仅缺乏财力支撑,也透支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报道说,在我国662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诸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尔夫球场”、“万亩基地”和“百里长廊”等政绩工程,其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负债。政府负债打造政绩工程,容易挤占民生投入,留下华而不实甚至烂尾的形象工程,造成政绩包袱。给城市发展、民生福祉造成伤害。从本质上讲,城市化应该是人的城市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

城市化大跃进、农民纷纷进城,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吗?除了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外,有多少农民具备一掷千金在“国际大都市”购房的能力?亿万农民进城,客观上还会助推本已高企的房价。让原城市居民与进城农民雪上加霜。城市能提供如此庞大的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资源吗?

农村虽然有点落后,但土地承包权与房产毕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家园,土地承包权能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宅基地使用权能保障农民的基本住房问题。土地快速城市化,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政府固然可以获得大量土地出让金,但是如果进城的农民找不到可以有尊严生活的工作,吃什么?买不起房,住什么?如果失去土地,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在城里混不下去了,退路何在?官员决策思维同质化,跟风打造“国际大都市”,推进土地城市化,引导农民进城,到底有多大把握?

尽管有消息说不少地方在闹用工荒,争抢农民工,但是用工荒多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找工作相对容易。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不仅难以找到体面的工作,恐怕连竞争脏苦累基础性岗位都困难。如果进城农民就业技能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他们的就业前景并不容乐观。

笔者这样说,并非否定城市化的大方向。但是土地与宅基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与精神归宿。政府引导农民进城,解决他们的医疗、教育问题相对容易,但是,解决他们的住房与工作问题,让他们安居乐业,更为重要。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只可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为了所谓“国际大都市”的虚名与政绩需要,拿农民的福祉冒险。只求土地城市化,忽视人的城市化。正如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张占仓所言:“城市发展正处于波动期,城市经济好的时候,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城市打工,一旦城市经济发生波动,首先失去工作的就是农民,而土地正是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是他们的退路。”如果大量农民放弃农村户口进城,到时候居无定所,就业无门。他们的退路在哪里?还有那些缺乏基本生活尊严的打工者,他们真的认为自己是“市民”吗?况且,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如果交通、教育、卫生、公用事业等公共服务跟不上,还会衍生严重的“城市病”。政府建设“国际大都市”,推进城市化,只能谨慎决策,循序渐进,不可盲目攀比城市化进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