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文化“引回来”,提升民族自信心
www.fjnet.cn?2009-10-09 15:18? 刘伟见?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记得少时读的一本书《八洞天》,书上注明 “据日本内阁文库原刊本影印”,当时心里感到很诧异,为什么中国的书要从海外影印呢?成年后才知道百年中国不但在国土上遭受过侵略,在文化上也受过很多的侵夺。当年日本人炸商务印书馆的目的就是为了断我文脉,因为一国之典籍乃其文脉之所系。更为突出的是晚清以来,我国 很多文化典籍都流落散佚在世界各地。敦煌文献约有2/3在海外。这些流失的文献使我们的文化研究遇到过不少困难。有一次听一位友人说在日本报纸上读到一首宋词,觉得很好,可遍洽国内学者无人知之,在日本一查才知是在多年前被掠夺走的中国古籍中的一首宋词。那些沉淀着中华历史血脉的典籍,表相仍是中华形制,实质已然非我所有,其去国之遥,令人感慨系之。

窃以为,我们把文化“引回来”的时机已经成熟。香港、澳门的回归使我们实现了领土回归,而将文化引回来的文化回归又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文化回归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提升同样具有深远意义。文化回归的时机成熟表现在:首先,我国的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对外的谈判地位也提高了。我们流失在海外的典籍究竟有多少,概难一以计之,近代如杨仁山先生等不少学术名家曾引渡回来一部分,但终究力量有限。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项工作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盛而文盛,物质的发达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就只会是一时之发展。所以,国家实力的增强使我们具备系统地把文化“引回来”的条件。其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国际社会的成熟使我们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我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在于共识的增加。今天的国际社会更像一个地球村,文明的层次也在提高,经历一战、二战之后的国际社会虽然仍有很多复杂问题,但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对全人类的文化共建的时代必将到来,文化不是经济竞争,它是提升我们文明的必要手段,所以,对这一点的共识将会减少很多引回来的障碍。其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分批按步骤将文化“引回家”。我们可以先将这些典籍数字化,以最先进的技术先把内容引渡回来,再逐步启动流失原本的逐步回归。

从另一个层次来看,文化是一国成功的最重要标志。我们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有更完整的中国文化典籍。在世界新兴产业中,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居主导地位。我们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是很好的,因为中国文化对世界而言仍是陌生的。但是将文化“引回来”同样是我们必要的工作,甚至是将来能更好地“走出去”的基础性工作。壮大文化产业,要从自身的文化建设做起,不然自己对本国文化都不悉备,何谈传播?我们的“汉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不如西方人。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的儒学研究者到北大讲课,许多青年学子一脸愕然,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还有这样的魅力。文化“引回来”会为我们接继更优良的传统打下好的基础。中国人自古爱书,盛世修文、修史是我们的传统。正是盛世集文人修书,才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历史大典的存在。古人嗜书如命,“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有了更多丰富的典籍,遴选更优秀的读本,才能提供更多的优秀精神产品。古人常讲究字斟句酌,许多书抄录过程有错误,一字之变,意境大不一样。回归的古籍能使我们得到更好的读本,这是一项很大的文化功德。

而文化“引回来”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嘉惠士林,提高民族自信心。虽然在过去的百年我们有过历史的屈辱,但这成为我们发展的动力,从而更坚定了世界需要和平的信念。所以我们的发展不会去威胁别的国家,因为我们自古就主张“以文化之”。“回家”的文化典籍可以使我们有更为完整的精神传统与读本,使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有更完备的传统参考。“回家”的文化典籍对于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提升还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昌明的中国将贡献给世界更多。伏尔泰曾经在大量阅读中国文献后说:“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百年历史的沧桑,使我们更需要提升民族的自信心,而文化是真正的源泉与最好的慰藉。一个国家只有在文化上强大起来,才是真正的大国。

乃有词曰:焕乎华夏,代积宏章。散之海外,久期回乡。百年国运,复兴在望。文化回归,文脉具完。嘉惠士林,振我古邦。一代时命,万世永光。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