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基金不能总被银行扼住咽喉
www.fjnet.cn?2009-09-03 09:19?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最近基金专户理财业务的消息颇多。36只专户“一对多”产品完成了在证监会的备案,有的甚至已经销售一空。不过一些细节显示,这一项新的业务仍未摆脱基金行业11年来最大的软肋,即严重依赖银行。

  在这项新近发展起来的“私募”业务中,银行仍要求参与业绩报酬分成。对于在销售方面先天不足的基金来说,银行此举等于扼住了基金的咽喉。

  根据报道,在首批备案的110只产品中,9月2日获得备案的只有36个,其余的产品,多半由于有银行参与业绩报酬分成的条款,被证监会打回修改。有的基金公司虽然批了,但由于银行反悔,不给业绩报酬就不代发,目前还处在无发行渠道的困境中。

  业绩分成的激励方式在私募基金中使用多年。比如,你拿我的10亿元去投资,赚了1亿元,都算我的。赚了3亿元,超过1亿元的这2亿,你可以收20%的业绩报酬。这个激励的意思是,你投资业绩做得越好,拿钱越多。

  银行只卖基金,不参与最有技术含量的投资增值服务,怎么要参与业绩分成呢?因为你想卖出去这些产品,只能找银行。

  中国基金行业虽然管理资产规模数万亿,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银行销售的。国内的基金公司一开始就不注重自己的销售网络,在个人高端客户的耕耘上,鲜有公司愿意投资。其原因不过因为这一方面见效慢,而走庞大的银行渠道,见效快。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基金公司奉行的都是短视的唯规模论。

  在专户“一对多”业务上,更是如此。公募基金尚可以公开宣传,专户则不然。且专户一对多门槛是100万,很多基金公司设计产品的门槛可能是200万,300万。从投资心理讲,能拿出200万投资一个新生事物的,其可用的投资资金一般不会少于1000万,而有1000万可投资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银行或者高端财富中心的客户。这类客户,对于银行客户经理的意见更为重视。

  于是基金越发展,银行越大牌。销售费用越提越高,成本越来越大。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银行销售基金,是导致很多投资者错买基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在2006年、2007年屡屡见诸报端,比如把股票基金卖给从来不知基金为何物的老太太等。基金不能卖给合适的人,与银行的这种粗放式销售有关。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如共同基金发源地美国,大部分基金是通过券商和财务顾问,也就是经纪人销售出去的。在2007年,这两种渠道销售的基金占到了60%。以财务顾问为例,他们更多的是向客户负责,因此基金销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更好。

  在英国,除了各种机构提供咨询外,独立的金融理财顾问(IFA)就占据了整个基金零售总额的50%。

  中国基金业要发展,在其内部因素上,克服对银行的依赖和对规模的短视追求,可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新京报  敏悟)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