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呼吁冷静看待通胀预期
www.fjnet.cn?2009-07-28?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资料图片

  一方面是CPI、PPI仍处负增长状态,一方面却是股市、房市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

  ● 通胀预期虽已形成,但宏观经济实际上仍处通货紧缩状态,通胀距离现实还很远。

  ● 楼市与股市的循环飙升只会导致非理性发展和泡沫涌现,削弱实体经济回暖基础。

  ● 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政策不能作太大调整。要重视通胀预期管理,解决好信贷结构问题。

  资产价格快升 通胀仍是预期

  进入年中,楼市升温迹象愈加明显,许多大中城市“地王”频现,6月房价也出现年内首次同比上涨。与之相呼应,上证综指牢牢占据3000点,相比去年11月的大盘点位,涨幅超过80%。资产价格大幅上扬不仅印证了宏观经济回升的事实,也让市场平添了对可能出现通胀的担忧。

  但在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后,通胀隐忧似乎显得过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下降1.1%,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1.7%,创10年来新低。“物价水平现仍处于低位,宏观经济实际上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说,“但近来市场却普遍关心通胀问题,这说明在一系列因素的引导下,通胀预期已经形成。但这仅仅是一个预期,距离现实还很远。”

  通胀的发生需要一个最基本条件,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目前我国产能规模依然相当大,钢铁、重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非常明显,企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并未真正复苏,市场供大于求的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尽管近期国际原油、铁矿石等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反弹,但全球经济还处于低谷,输入性通胀在短期内并不会实现。

  通胀预期加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信贷激增。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36万亿元,远超5万亿年度贷款规模,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更是增长28.5%。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信贷激增为楼市、股市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但目前实体经济并未全面回暖,货币流通速度依然很慢,不会发生全面的通胀。

  关注通胀预期 控制相关风险

  眼下,宏观经济刚刚企稳回升,市场出现通胀预期并非完全是坏事。

  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上扬,有助于增加百姓的财富效应;通胀预期也会增强人们的即时购买动力,拉动更多消费。“更重要的是,温和的通胀预期会刺激更多的民间投资。”王庆说,目前的回升主要依赖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关键的民间投资并未真正启动。在通胀预期背景下,只要有合适的投资项目,民间资本会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资,这对夯实经济回升的基础,意义重大。

  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总是相随。即便一个经济体出现了通胀,只要通胀水平控制在5%以内,就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上,现在我们最要关注的不是通胀何时发生,而是如何稳定通胀预期,防范恶性通胀、滞胀等局面的出现,尤其要警惕个别行业出现泡沫。”张晓晶说。

  当前,宏观经济一大特征就是物价低位运行与资产价格飙升并存。据统计,国内房屋销售价在今年3月首次环比上涨后,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6月全国土地市场的成交量、成交价不断创新高,土地市场重现“面粉贵过面包”。张晓晶认为,上半年新增贷款规模屡创天量,流动性增强让许多企业有能力“砸钱”买地;经济处于产能过剩状态,这些企业不愿投资实体经济,便涌入房地产市场。

  股市升温与此也不无关系。资金充裕的大企业通过囤地拉动股价,在资本市场融资,再拿钱去买地,形成了一种“囤地—圈钱—再囤地”怪圈。“这种循环只会导致楼市、股市的非理性发展和泡沫涌现,削弱实体经济回暖的基础。”张晓晶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控制货币发行总量,而是要调节货币流向、信贷结构,防止大批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并助推资本市场泡沫化,使其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同时,要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避免民间资本因投资无门而被迫杀入楼市、股市。

  坚持既有政策 兼顾灵活有效

  针对上述判断,专家认为,下一步必须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因为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就停止刺激经济政策。客观地说,假如只有增加投资支出的财政政策,没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现有的企稳回升态势是不大可能出现的。“近期经济复苏的迹象很明显,只有继续坚持既有政策,才能巩固和夯实经济回暖的基石。”张晓晶说。

  经济回升,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半年多来中央一系列保增长的“重拳”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企业、行业生产经营较困难,企业利润在持续下降,财政增收增支的压力还很大,产能过剩较突出。在此关键期,首要任务仍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落实好中央的一揽子计划。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容有丝毫犹豫和动摇。

  王庆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通胀表现,这也是刺激政策要付出的代价。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政策不能作太大调整。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之策,利远大于弊。张晓晶表示,下一步可考虑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多关注结构调整,重视通胀预期管理,根据形势变化对货币政策实行动态微调,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三农”、中西部地区和保民生、促消费方面。 (崔 鹏)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