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金融中心建设倒逼A股国际化
www.fjnet.cn?2009-05-13 10:08?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境外企业的上市,将彻底改变上市公司的基因,打破资本市场被利益集团绑架的困境,推动监管、公司治理乃至价值观的提升。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出台,让酝酿了17年的老话题重新热闹起来。而对于人才,法律环境,金融开放三个影响国际金融建设的重要因素来说,人才可以筑巢引凤,法律环境可以完善,而最大的障碍无疑是金融开放的步伐,特别是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

  看一下上海建立金融中心的五个子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影响力基本都限于国内或者亚洲,尚未漂洋过海影响欧美等主流市场,就国际化程度而言,不要说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甚至连印度在这方面都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要成为“金融中心”也许容易,但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即使规模上去了,但没有金融市场本身的国际化,不可想象。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其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要素,因此,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标志性事件应该是上交所的真正国际化。在国务院关于推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特别提出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推动境外企业到上交所上市,这并非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全部,但却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核心。纽约在二战后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是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放程度最高的证券交易所分不开的。上世纪80年代,东京迅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得益于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规模和国际化程度,而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90年代的衰落,更是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带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吸引力下降不无关系。

  晚近,全球证券市场都争相向筹资国际化、交易信息化等趋势发展,国际化的证券投资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这更推动资本市场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中的独特地位,可以说,资本市场的兴衰,直接决定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地位。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在新兴市场地位日隆,但规模和影响力暂时还不能与这些老牌市场相提并论。

  如果用国际通用的指标来评估上交所的国际化程度,则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资本市场的开放方面,我们搞了一些合资的证券公司、基金,给外资战略性投资A股开了一个QFII通道,但目前B股处境尴尬,操作空间巨大。而从纽交所等国际大牌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看,其飞跃性的发展无非靠两条:一是吸引全球化的资金来投资,美国公司的股票全球投资者可以参与,到2006年美国公司股票的持有人1/4以上不是美国人;二是吸引全球优质公司来上市,这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鲜有国外公司来上市,何来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因此,笔者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短板在于国际化的推动,而成败首先取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化,而上交所国际化的关键则是有多少境外公司来上市融资,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当务之急。但现实并不乐观,目前在A股市场,真正的境外企业只有两家:2003年12月15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台资企业浙江国祥制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成为在内地A股市场发行新股的第一家合资企业;2004年5月11日,宁波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外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此后,由于外资登陆我国资本市场的敏感性和近几年外商投资模式在中国的转型和外商投资企业在资本市场引发的诸多争议,使外商投资企业在A股上市处于停顿。

  上海重新启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境外企业在A股上市提供了莫大的契机,上交所应该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突破诸多禁区和障碍,抓紧制定境外企业在A股上市的制度体系,将上交所的国际化程度实质性的向前推进一步。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轨迹将证明,走出这一步对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成败攸关。境外企业的上市,不仅将彻底改变上市公司的基因,打破资本市场被利益集团绑架的困境,推动监管、公司治理乃至价值观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境外企业的上市,可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必备的政策法律等软环境的国际化步伐,这个意义,将远远超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本身。(新京报 马光远)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