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节俭主义”能否应对金融危机
www.fjnet.cn?2009-02-16?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一种“新节俭主义”出来了,好似一股春风。

“百元周”掀起省钱潮

  听说过“百元周”吗?生活在中国都市中的白领面对企业效益降低和无法指望的“高额奖”,寻求更适合应对特殊时期的生活方式:在一周时段内,全部的餐饮、交通、娱乐、购物、保健、运动等消费加起来,控制在100元以内。一位名叫“波波夫”的网友公布了一天的消费:车费来回4元,早餐5元,中、晚饭在单位食堂吃,共花销6元,一天15元,一周共75元,再用20元买水果吃,兑现“百元周”。据了解,一些高等院校生和外企员工中的“月光族”学会了记账,把每天的花销写下来,还有的制定了理财规划。陕西两会厉行节约,省下经费200万元。上海人大会议,市领导不坐专车统一坐班车去会场。广东严格控制行政开支,新年度出国、接待等经费零增长,等等。

  网友给这种行为命名为“新节俭主义”。所谓“新节俭主义”,并非物资匮乏年代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无奈;更不是过去有钱人家“泥垄里找小米”似的悭吝,而是从自身财力的实际出发,作出的一种理智与科学的选择。而这正是中华民族可贵的“开源节流”思想的现代表现。2000多年前,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在他《富国》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一著名财政原则:“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国家和百姓只有做好开源节流,对财物的收支时常加以调节,才可以使财物不断增加,百姓才会生活富裕,国家才会安定和谐。原因很简单:“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因此,凡善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无不以俭为兴盛之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春秋·左传》)历代仁人志士都把奢侈看成是“大恶”、“大罪”,力倡节俭,反对奢靡。崇尚节俭,也是全世界通用的精神财富,其利世惠民的功德无须多述。

  倡导“新节俭主义”,与时下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并不矛盾。其一,不能把扩大内需与政府消费画等号,一个国家的基本内需是国民消费,而不是政府消费。其二,不能把追求奢华与正常消费画等号,勤俭节约,只是把钱用在刀刃上,“该出手时才出手”。其三,不能把扩大内需同“上演投资”画等号。扩大投资承担着刺激经济、保经济增长的重任。但投资只是一种中间需求,在投入之前它是需求,而到投入之后它就成了供给。投资既可能成为经济大起的动力,更可能导致大落的“冷源”。温总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说:“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的是“有效需求”和“消费需求”。其四,也不能把大庆之年与放胆开销画等号,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些地方早就筹谋如何大花钱,由政府充当“消费者”和“投资者”。这一思维就有问题。大庆不等于大铺张,少花钱多办实事才是正道。

  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胡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勤俭办一切事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是立党建国的根基,是改革开放获取辉煌的动力。今天,时代不同了,财富增多了,但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艰苦奋斗精神,却是一首久唱弥新的金曲。(姚柏林)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