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命案与舆论监督新态势
www.fjnet.cn?2008-10-28?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舆论监督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舆论监督万万不能。在铺天盖地的舆论监督面前,官员们既要有一定的肚量,也要有相当的定力。

    哈尔滨市命案中,网上的舆论瞬息万变。一会儿一边倒痛骂警察打死人,一会儿感叹"提辖拼衙内",一会儿又怀疑警方公布的材料,"挺警"和"批警"的声音此起彼落,让人目不暇接。令人振奋的是,民意始终倒向他们认为正义,至少是相对正义的、弱势的一方;让人深思的是,民意也会呈现出片面、武断的一面并随着真相的此隐彼现而倏忽变化,其中以社会情绪和纯粹道德来干预实践的倾向也时有体现。哈市命案后,如何对待包括网上民意在内的舆论监督,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作用越发明显,笔者认为官员要防止两种极端,一种是看到报纸、电视、网络出现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或评论就火冒三丈,动辄打压;另一种是在舆论监督,有时是各种"声讨"面前手忙脚乱,慌慌张张地随着社会议论的旋律狼狈起舞。这两种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摆脱社会舆论的指责,让舆论满意,把维护自身完美的道德形象当成首先保证的重点。

     舆论的方向和掌权者的方向,在古今中外从来都是一对恩怨难分的命题。古代"文死谏,武死战"是为臣者的最高道德典范,但"文死谏"的阐述中,隐藏着舆论对掌权者的某种强制。在文臣对君主的进谏中,往往含有预先的真理在握,权力弱势的一方,似乎首先掌有道德、正义和正确性的筹码,而拒绝谏言的一方,和"防民之口"的昏君,也似乎没有多大的距离。中国的知识分子长期以道德卫士自许,很难摆脱从诗经时代就有的对当权者"耳提面命"的"帝王之师"情结,经常执着于自己看到的道德和真理,而忽略政治上必须和黑暗面妥协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千纠万结,以至于有"清谈误国"一说。在另一方面,掌权者不仅必须在现实政治中实现光明和龌龊,正义和邪恶的折衷,还不得不坚持道德形象的完美无缺,所以对于舆论上的指责,往往进退失踞,甚至强权"止谤"堵住悠悠众口以维护自己的形象,更由此出现形式多样的文字牢狱。这样的文化背景,对中国当代舆论监督的双方,必然有着耐人寻味的影响。

    笔者在求学期间,一位经济学的学者曾经在讲台说过:"我骂我的,他做他的"。这或许是新时期知识分子和当权者之间非常理想又非常有趣的互动,也可以给舆论监督的双方提供一定的借鉴。这位学者的意思是他看到政府的一些政策不符合经济规律,忍不住要说,甚至忍不住要骂,而且把这一切指出来也是经济学者的职责所在,政府必须允许他说,甚至允许他骂。但是如果政府真的完全听他的,那他倒会心虚了,不是对自己的专业没信心,而是他也明白,政策的实际操作除了经济学规律,还必须考虑这一学科之外的诸种因素。

    同样的,当政者的"允许骂,但可以不听从",舆论方的"要骂,但不一定要求对方听从",这种兼容的思维是对"文死谏"和"止谤"之间的对扛方式的一种修改,事实上也是近年舆论监督和群众议论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理性的态势:群众坚决行使自己批评的权利,但不强求官员完全听从自己的批评;官员容忍舆论的道德挑剔和可能出现的偏差,但在实践中综合各种因素做出独立判断。

    群众当然有权利从完美主义,从道德高度来对当政者的行为提出要求,进行指责,使他们不至于和理想与道德离得太远,但必须认识到,"当家才知柴米贵",除了道德层面,当政者还有无尽的苦衷和繁杂的制约,他们必须做出综合的选择;而当权者必须允许群众提出他们未必能完全做到的各种要求,在现实操作中尽量地加以考虑,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听骂声就慌张失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以清醒的头脑,做出有效和务实的选择,同时他们也必须在群众的批评中,看清自己的选择和道德、 理想的轨道大抵拉开了多大的距离,并时时以此自警。(庄华毅)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