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买空置房是破坏市场的托市行为
www.fjnet.cn?2008-10-27?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24日,某市房管局领导向公众详解《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空置房,“救市”政策第五条说,政府将出钱买下空置房中的一部分,补贴给需要的低收入人群(10月26日《新京报》)。

    日前,国家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出台了税收、信贷方面支持百姓购房的措施,并明确指出,支持地方地政府出台鼓励住房消费的税费政策。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某市政府竟然采取购买空置房来进行所谓的救市。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中城市空置房面积正在大幅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在房地产暴利驱使下,许多企业一窝蜂地投入到房地产开发行列,使住房建筑面积出现严重集中过剩,市场供求暂时失衡。二是住房价格与百姓收入差距太大,虽然有需求,但由于价格太高,许多购房者望房兴叹,放弃购买,造成需求大量减少,使得空置面积大量出现。按理说,这种大量空置问题是市场规律、市场机制使然,即价格与需求呈反比例相关,价格过高,需求必然减少。解决的办法依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即:价格下降,需求必然上升,交易量必然增大,空置房必然减少。住房交易量下降、空置面积大幅增加的症结就找到了,即:开发商死扛价格造成的。解决的办法一目了然了:政府应该督促和引导开发商降低价格来促销,来增加交易量,减少空置房。

    而某市政府却要用财政资金来购买空置房的办法增加交易量,减少空置房,这实际上是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托市行为。这种行为危害是巨大的。连政府干预市场都谈不上,是在严重扰乱和破坏市场。本来商品销售困难,出现挤压,是一个价格问题,价格应该理性下降到需求启功为止。而政府通过大量购买,制造了一个需求和交易量,使得价格仍然维持不变,而这种价格是百姓不能承受的价格,仍然启动不了市场的最终需求,反而造成一种假象。对市场的破坏可想而知。

    政府购买空置房,使得开发商的住房价格维持在天花板上下不来,使得大多数百姓继续买不起房外,而且政府购空置房的资金来源必然是老百姓的纳税钱或者土地出让金。如果将这部分购买的空置房补贴给需要的低收入人群,肯定会低于政府购置时的价格,那么,这个差钱实际上等于政府将百姓的辛苦钱通过有形之手补贴给了开发商。这与政府自己给低收入者建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是不一样的。后者没有开发商剥去的一层暴利。而如果政府不这样做,市场规律将迫使开发商不得不降价,那么,就会出现政府通过购置空置房补贴给低收入者的那部分人能够以政府给予的价格在市场买到同样的房子,而且,其他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够买到价格更低的商品房。

    政府亲自出面托市不是没有,在发达国家包括中国政府都有这种现象。托市的目的是保护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是让弱势群体不受残酷市场竞争的伤害。例如:从1998年以来国家实行的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就是一种托市行为。目的在于,防止谷贱伤农,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种粮者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支撑了我国粮食产量五年连续创新高。

    而房地产是哪门子弱势产业?开发商是哪门子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以及普通百姓有房子住的唯一办法是让房价回归理性,降低到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或者通过大力建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等措施来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的问题。而政府购买空置房是反其道而行之,保护的是房地产的暴利行业,保护和受益的是强势的开发商。百姓的纳税钱,人民的辛苦血汗钱,政府决不能如此使用。

    中国人口多、土地少的现实,中国城市化的巨大潜力,中国人口都力求涌向城市的思想倾向,都决定只要房价稍加合理一些,巨大的需求潜力就会迅速成为现实。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地利用政策鼓励购房,有支持不合理的高房价和楼市投机之嫌疑,甚至可能吹大楼市泡沫,酿成金融风险,还反而可能会加大观望情绪,与其初衷恰好相反,因此,是欠妥当的。政府需要做的是,搞好住房保障工作,提高保障面积覆盖率;商品房市场要放手由市场自行调节,要遵循市场规律。在住房市场上,要真正做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余丰慧)

(责编:吴颂洁)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