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蕴

2014-02-17 11:4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蓝晓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肖文涛

绿色的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大现实命题。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治理路径来实现国家治理,与该国的治理理念、治理传统、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等密切相关。就我国而言,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这三个概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推进治理体制改革创新,丰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而不断提高治理能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可以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它可以从多种维度加以分析。从横向来看,国家治理可分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等;从纵向来看,可分为基层社会治理、地方国家治理、全国性国家治理、国家参与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等。从国家治理的范围看,包括政府治理体系、市场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等。从国家治理的内容看,包括常态治理体系和非常态治理体系等。从国家治理的过程看,包括决策体系、支持体系、执行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等。整体而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治理体系转型为现代治理体系、稳步推进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过程,它应当具有若干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治理主体多层化。现代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面向社会问题与公共事务的一个行动过程,参与者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公民在内的多个主体,通过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进行的协调及持续互动。它是多层治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在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中,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政府行政机关、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都是主体。权力运行向度和运行渠道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互动等,即既有政府的计划、指挥、组织、控制,也有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参与、推动、督促、协调。治理者既要管理,同时也要被管理,而且首先要对自己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一种协商治理、多元共治的善治格局。

二是治理结构网络化。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网络社会。既然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那么在以提供公共服务、处理公共事务为目标的平等的多元主体间,合作是最有效的方式,需要以合作的方式来整合各种资源。在多元主体参与构成社会治理的网络中,各主体要采取对话、协商、竞争和合作来实现有效的治理。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特别是作为核心主体的政府部门在改革进程中要进一步转变自身职能,更多的领域对私营部门和社会开放。通过制定行为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着力推进政府与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以及社会主体与市场主体合作机制的构建,保证多元主体参与下合作网络的有序运行。

三是治理方式民主化。现代国家治理的实质是民主治理,它强调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均需从根本上体现公民的意志及其主体地位。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决策,任何一项关乎大局或关涉众多人利益的决策,都应当是众多参与主体共同决策的结果。要注重丰富民主形式,引导民主参与,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治理或进行自治。同时要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治理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巩固治理的合法性。

四是治理手段法治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国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着力培育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治理工作。

五是治理制度理性化。现代国家治理是依托制度的治理。制度作为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所以,需要确立相关的根本性制度体系,把所有的社会事务活动纳入法律框架体系,预防并杜绝非法犯罪活动的产生和蔓延,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领域的多元化主体,在合法前提下尽可能地释放内在潜能,激发社会活力,协同推动个人和国家不断走向进步,在互动合作中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六是治理技术现代化。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迅速地运用于国家治理之中,它是增强和优化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应当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依托网络优势建立治理信息系统,遵循科学决策原则提升治理决策水平,提高治理参与主体的能力及素质,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工具提升治理绩效,从而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有效拓展国家治理空间。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的能力构成

国家治理能力是当今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毫无疑问,构建一整套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至关重要,但无论多么完好的治理体系,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治理能力上。国家治理能力包含丰富的内容,是一种多元综合能力,贯穿在国家治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择其要者,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应当由以下几种核心能力构成:

一是集合全民意志的目标凝聚能力。在当下社会大转型时期,如何引导思想观念、塑造社会伦理、凝聚全民意志,是最为根本的治理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等三个层面,大力倡导并努力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治理的制高点。

二是推进全面进步的领导发展能力。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十分明确,发展是包含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等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整体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务必匡正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进程中应把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教育机会、广开就业门路、扩大社会保障面、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社会公平、搞好公共服务等社会目标,同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有效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是确立善治格局的制度创新能力。立足于“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分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多元治理格局,使各种治理权威既有合理分工,又能形成统一合力,适时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和谐共治的国家治理体制。理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构建分工合理、权责匹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架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效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作用,充分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及化解矛盾的作用,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各级政府应当努力寻求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良好合作,尽快实现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的角色转换。

四是保障公平正义的社会平衡能力。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深层底蕴。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它意味着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作为主要治理主体的政府,应该承担起义不容辞的保障公平正义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在明晰自身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认真履行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的职责,带头发挥好自身的社会平衡作用。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进一步深化立法、司法体制改革,树立宪法和法律的至高权威,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法制监管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回应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力。如何适应新形势,推进公共服务创新,不断增强回应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公正、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当今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人们的公共需求除了衣食住行以外,进一步产生了对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及个性发展等诸多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必须积极回应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努力推进公共服务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与现代国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品质。

六是有效化解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尽可能预防和减轻突发事件及其负面影响,成为现代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治理能力。我国在过去30多年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付出了不少代价,积累了众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对此,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并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等相关主体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权力、职责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常态和非常态有机衔接的新型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综合性的应急管理治理结构,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作者为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

东南网2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