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野看民间信仰

2013-12-10 17:0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蓝晓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引导民间信仰发挥积极作用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郑镛:

闽南土地公信仰延续千百年,至今仍葆有鲜活的生命力,影响闽南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存方式。探讨土地神信仰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理解闽南民众的社会心态,对构建和谐、小康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无粮不稳”是句老话,至今仍管用。土地公崇拜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反映,提醒我们时刻关注农田保护、关注粮食安全。云霄县和平乡吉坂村可耕作的稻田面积约1000多亩,全部实现耕种,这在闽南地区农村是较为少见的。从当地的“抢伯公(土地公)”民俗活动中,可以感受到村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他们对生存空间的高度关切。

闽南民间信仰是闽南民众千百年来构建的精神家园,其中的理念、仪轨以及附着的风土民俗、美术音乐等因素值得我们珍视。这是闽南族群的一种生命符号,如吉坂的“抢伯公”活动传至台湾已成为两岸民俗奇观。因此,从文化生态保护的大视野出发,对有特别意义的土地公等信仰进行归类整理,对相关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文物进行维护保真,可为两岸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提供坚实的平台。

□本报记者 吴敏 谢海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