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

www.fjsen.com?2013-11-11 15:39?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黄家骅 向农村输送优秀教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提供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社会大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然而,目前各地教育部门能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当有限,不仅绝对优质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相对优质资源也供不应求,特别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校际不均衡的存在,使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程度被进一步放大。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最突出,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的最典型表现,并对教育的区域不均衡和校际不均衡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城乡教育资源本来就难以做到均衡配置,无论从城乡的地理环境和各种自然条件,还是从城乡人口分布的质量、结构、密度而言,教育资源的城乡存量与增量,都不可能等量齐观。工业化与市场化互动的结果必然扩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差距,这在教育发展史上是不争的事实。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固化使得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布严重不均等。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虽然部分地抵消了农村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所造成的城乡差距,却由于人口城镇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而更加扩大了。

人口城镇化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影响空前而又长远,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一方面,城乡人口流动的藩篱逐渐消除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务工,他们从城市发展中分享了收入增长的机会,又将这种所得部分反馈回农村,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农民富裕、农业增收和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在农民进城之后,并不都为农村发展带来正效应。继上世纪80年代农村地区繁荣之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产要素和各种形式的财富从农村流向城市,超过城市反馈农村的比重,除了城市扩展与丰裕的速度快于农村这个基础性动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镇,以及相伴而来的生产要素往城镇集中这个趋向性成因,是农村教育资

源持有量大大落后于城市的深刻原因。

目前,人口城镇化和教育城镇化仍处于高度相关且互相推动阶段。一方面,农村人口持续涌入城镇,小城镇人口又呈梯次地进入小、中、大城市。这是因为城市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有着突出的优越性,农村居民及乡镇居民迁入城市往往能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城镇化致使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呈现出集聚化、极点化、圈层化的空间组织特征,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绝大部分落户大中小城市,农村几乎空白;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在市中心或高端

社区落户,市区内分布也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往往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呈现“簇群式”空间形态由密集向稀疏过渡。由于人口集聚和教育集聚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当下教育资源的总体分布格局是“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完小留乡、初小留村”,而且越是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带、人口稀薄地区,维持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困难越大。优质中小学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居民若不向城市迁移基本上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

  • 责任编辑:蓝晓梅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申博体育_现金赌场app下载--在线*官网@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