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跨越·十年:科学发展引领时代潮流

www.fjsen.com?2012-08-20 17:35? 李晓明?来源: 我来说两句

??? 在中国最近十年的发展道路上,书写着四个大字:科学发展。

理论自觉

进入新世纪,中国步入发展快车道,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这些阶段性特征,给一个基础薄弱、体量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一时期,我党理论自觉意识空前提高。实践的发展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2003年金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中央又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作出总结概括,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年来,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些支撑“中国道路”的重大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力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时代命题,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指导了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钥匙。

十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立足初级阶段的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总结概括了许多新提法、新要求。

在发展的总体布局上,2005年2月第一次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提高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问题,社会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谐社会建设正式破题。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二十八字”方针,首次将“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在发展方式上,这十年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逐渐深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部署,对经济的考核由“总量”到“人均”,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特别是提出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向“转变发展方式”,看似微小的差别,实际体现出发展理念的跨越和创新。

在这一过程中,每项发展新理念都被新的制度固定下来。首当其冲的是“绿色GDP”和“国民幸福感”,这两大指标进入到国家统计局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考察指标体系之中。

在当年秋天将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背景下,2006年7月中旬,700多在北京居住的市民先后接到了来自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电话,“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国民幸福感问卷调查,请问您几个有关‘幸福’的问题。…..”

2006年,北京市率先开始研究国民幸福指数统计指标体系,随后西安、杭州等城市把提高市民幸福感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9月12日,国家统计局宣布将“幸福指数”正式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国外媒体评价说,“它同时反映出中国在改革期间,政府执政理念的一种变迁。” 舆论普遍认为,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范围,是各地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沈杰指出,作为一个致力于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宗旨的社会而言,在发展理念、发展决策中就不能不把幸福指标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指标。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地测量人民幸福程度的指标体系,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确定GDP的预期目标,而且也确定幸福指数的预期目标。

2011年5月6日,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首次对中国的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指数排名。这份报告的主编倪鹏飞说,当前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理念,今年在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增加幸福感是“一个尝试”。

2009年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访美,他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讲到:“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幸福,是人们内心的追求和体验,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执政者的能力和水平,幸福指数的引入反映了中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嬗变过程。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申博体育_现金赌场app下载--在线*官网@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