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 正文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www.fjsen.com?2012-02-20 17:33? ?来源:甘肃日报 我来说两句

建设文化大省是我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甘肃政法学院曹爱军主持完成的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制度创新与策略研究》,对完善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第一,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民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参与意识。

第二,尽快建立由农村社区文化需求决定文化供给的机制。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需求提供物质基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应注意加强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提高农民参与度。

第三,发掘传统文化资源,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第四,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社团。农村文化社团来自民间,了解农民的需求,有比较灵活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演出方式和内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应加大对农村文化社团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新农村文明的辐射源。

第五,加快基层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首先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其次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同时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第六,明晰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及归属管理问题。改变现在农村文化站的双重管理模式,打破行政地域分割的束缚,改由县级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化站的人员和业务实行统一管理。

第七,注重优化配置,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围绕建立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抓好文化基础建设,通过联合、重组、参股等形式,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第八,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积极引进民间资金,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政府只予以指导和监管,进而逐步形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供给、农民适当缴费以及民间主体的市场供给多元供给格局。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