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中国发展版图上的文化崛起

www.fjsen.com?2012-02-13 17:03? 求是?来源:文汇报 我来说两句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迎来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高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面世,反映了我们思想文化的自觉,反映了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强。早在几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这一预言,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为什么在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文化意识如此强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如此迫切,文化的主动性、创造性如此空前高涨?显然,这不是靠一些学者和文化人的呼喊和努力所能形成的,也不是靠领导者的心血来潮和主观臆想所能解释的,其深厚的根源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土壤之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

如果把文化作为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文化无疑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是受物质世界发展支配、制约和决定的。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很难谈文化的发展繁荣;物质生产的发展会带来文化的发展,但未必就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只有经济腾飞、物质生活走向富裕,才会引发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几乎是带有历史规律性的现象。从这个视角审视问题,就不能不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起步,整个社会处在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之中。在贫困的挤压下,人们忙于解决吃穿住行等生计问题,既无精力、也无财力涉足精神世界的文化生活,文化的需求受到严重压抑,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改善,我们逐步摆脱贫困,被禁锢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文化欲求和渴望也一步步释放出来,社会文化生活不断活跃升温。但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时代重大课题摆在人们面前,成为现实的紧迫任务,则是在今天的环境和条件下才成为可能。

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均GDP4000多美元,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在东方崛起。这首先是经济的腾飞,但意义又远远超越了经济,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巨大空间,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拉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社会整体解决了温饱、整体实现小康,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使得人们摆脱了贫困的重压,精神世界得到空前解放,求知识、求科技、求审美、求文艺、求娱乐、求健身、求旅游的文化欲望如井喷般地涌流出来,汇集成强大的文化需求浪潮;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厚实和财力物力的丰盈,也为人们选择、参与、享受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现实可能。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都降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下,这有力地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腾飞,人们用于基本必需品的生活费用比例越来越少,精神文化生活的扩展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宫、展览馆对社会免费开放,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3%,所有这些印证了文化建设的异军突起。据推算,在人均GDP4000美元以上时,社会文化消费应是四万多亿美元,而我国现在仅是一万多亿美元,文化发展和消费的潜力还很大。

不难看到,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同时也是兴文之要,我国文化发展的勃兴,其深层次根源和强大动力在经济领域,经济腾飞为文化发展创造巨大空间,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增强之后的必然结果。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