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 正文

“新兴产业工人”的概念、地位、培育及其发展

www.fjsen.com?2012-02-10 16:4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我来说两句

  马智宏博士与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就农民工党建工作进行交流

一、“农民工”称谓的由来、演变及称谓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称谓的由来

农民工的概念。1983年,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费孝通先生开始小城镇的研究,课题组张雨林教授在1984年写文章时,首次提出“农民工”这个概念。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主的一类人群。

(二)“农民工”的成因与演变

1.农民工成长于中国经济政治的土壤里。中国农民工的出现具有特有的经济政治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消除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化,封建地主阶级被推翻,让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对土地的依赖关系,翻身做了主人。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农民能够自主生产、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另外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为城乡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共同作用,使农民理性选择进入城镇。

2.农民工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壮大。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激发了神州大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由离土不离乡的城镇间区域性流动到离土离乡的全国范围内流动,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由亦工亦农的季节性务工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工业生产为主。农民工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3.农民工现象的根源、本质及其趋势。农民工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的产物;农民工现象的本质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并从事工业、服务业生产的过程;农民工现象的趋势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先进的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逐步稳定到城镇和农村,但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伴随着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差距的逐步消失,我国农民工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农民工也终将在现代化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

(三)“农民工”从农民阶级走向工人阶级

1.纵观社会发展史,农民阶级历来都有向工人阶级转变的历史和趋势。农民阶级是其他阶级生成发展的基础与母体。工人阶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也是从其它社会阶层转化而来,而农民是其主要转化来源。

2.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度全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4.83亿人,其中农民工占2.3亿人;2010年度农民工就业人员总数上升到2.42亿人。从这些数据看,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工会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2004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于2012年元旦在湖南湘潭看望农民工时说:“农民工不仅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3.农民工具有工人阶级的属性。一是工作方式具有工人性质。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着原本只有产业工人从事的非农产业,如建筑、运输、机械制造、服务业等,工作场所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与工人一致;二是在城市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工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他们充当了城市工人的角色。城市农民工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市民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基建工程、合资、独资企业中的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四是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将在2012年下半年召开党的十八大的决定后,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中央要求,工人党员代表的比例要在十七大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中组部负责人就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人阶级注入了新鲜血液。工人党员代表中,应当包括适当数量的农民工党员代表”。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