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文化强国战略:跳出文化自负与自卑窠臼

www.fjsen.com?2012-01-31 09:07? 胡键?来源:观察者网 我来说两句

历史虽不能重复,但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重提整理国故,也是因为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遭遇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潮。当今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表现为,由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由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过度自信,并认为中国模式“能够提供新鲜知识,促进我国学界对本土文明的自觉,从而促进‘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以及‘中国学派’的崛起”。中国模式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解释概念,是一套“经济话语”,但有学者将这一“经济话语”转换成“文化话语”,认为只有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才能产生中国模式和经济的迅速崛起;更为甚者,有学者又进一步将这一话语转化为“政治话语”,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

把中国模式转化为“政治话语”,其目的就是为中国的一切作合理性的辩护。这样会阻滞改革甚至导致中国社会的停滞。

文化自卑,必然结果是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自觉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文化自卑。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

中国文化自卑感产生于鸦片战争以后,首先是从器物文明上感觉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性,感知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是中国农耕文明所不及的。于是,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经过30余年的洋务运动,应该说,中国在器物文明的学习上取得不小进步,不仅在中国建立了一定近代工业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然而,中国在甲午海战中仍然是惨败。于是,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器物文明的学习是不行的,还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在学习西方制度文明的过程中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论是康梁变法还是孙中山通过“揖美追欧”来实现“旧邦新造”,最后都失败了。这就表明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仅仅停留在制度学习本身之上也是不行的。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