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 正文

人口变化当思农业发展方式之变

www.fjsen.com?2012-01-30 17:36? 张西流?来源:《大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漫画/唐春成

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大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由曾经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如今变得少于城镇人口,如此惊人的变化,需要积极应对。更重要的是,近7亿的城镇人口,还不包括常年在城市打工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而在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未在城镇入户,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村,成为“准城镇居民”。

现在,只要走进农村就可以发现,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反而是那些留守的老弱病残。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的情况,在各地相当普遍,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人多地少,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的根本原因。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实现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于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是优秀的劳动力,甘愿成为“剩余劳动力”,争先恐后地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主力军。而真正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却挑起了农业生产的重担。

可以预料,随着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人口将会持续减少,农村劳动力断层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国家和地方要迅速拿出应对措施,规范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有序转移,避免城市农民工过剩,而农村土地无人耕种的“错位”现象的发生。

其次,应考虑制定更直接、更优惠、更实在的“三农”政策,感召和吸引更多的农民扎根农村,发展生产,科学致富。

其三,有关方面应调研人口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人口政策,确保劳动力的有序、平稳供给。

其四,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国家应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广泛推动农业机械化、减少手工劳动,整修水利设施、改变靠天吃饭现象;特别是要注意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向农村、农业投资,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