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 正文

唐双宁:新形势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取向

www.fjsen.com?2012-01-21 11:14? 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来源:《红旗文稿》 我来说两句

二、货币政策面临新形势

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清醒认识货币政策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不确定性增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过程缓慢、调整艰难,各国货币政策显著分化,复苏既不稳定也不平衡。中国经济总体向好,但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特别是物价与资产价格上涨与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社会的内生矛盾日益凸显。高度不确定的内外环境对我国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是货币总量内涵更宽。长期以来,广义货币(M2)与信贷规模是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和调控的中间目标。近10年来,随着金融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直接融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传统贷款产生较大替代作用,现有的监测口径与调控目标已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及多种金融创新,将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因此,需要建立内涵更宽的社会融资总量管理体系,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是经济开放度更高。“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经济开放的总体要求。经济开放度提高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有两重性。一方面,参与世界贸易有利于解决国内供需矛盾,从理论上说能够起到平抑物价波动的作用;另一方面,“输入性”物价波动将成为我国近几年物价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动因。在这种形势下,货币政策兼顾内外均衡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四是信息敏感度提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数量巨大,信息瞬时传递的网络社会。传统体制下的信息渠道正在被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信息网状系统取代,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判能力大大提高,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导向和公众预期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