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 正文

唐双宁:新形势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取向

www.fjsen.com?2012-01-21 11:14? 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来源:《红旗文稿》 我来说两句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准确把握调控的重点、力度与节奏,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仍是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艰巨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针对我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成功实践

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确立后,我国逐步探索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体系。近30年来大致实行过四种货币政策,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

1984年—1993年:松紧交替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信贷规模管理为主,中央银行直接调控居于主导地位,计划管理色彩较浓。受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交替变化的影响,货币政策时松时紧。

1993年—1997年:适度从紧时期。这一时期明确了“以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目标,把稳定币值摆在了突出的地位;调控力度和节奏与改革目标逐渐适应,尽力避免“急刹车”现象;确立了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更加紧密。

1998年—2007年:稳健时期。这一时期总体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经济过热。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货币政策又开始面临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的矛盾。

2008年至今:“从紧”、“适度宽松”向“稳健”回归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时期货币政策变动较大,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后来面对经济复苏与通胀抬头并存的新形势,又及时回归“稳健”。

总体上看,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国货币政策已相对成熟,基本实现了工具多样化、方式灵活化和调控间接化,增强了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概括起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市场化的改革导向。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渐进式市场化导向特征。从转轨初期行政管理为主的调控方式,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逐步探索,到基本实现以现代货币政策工具为支撑的间接调控体系,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演进与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既互为需求又互相推动。

明确的目标定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货币政策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关系的考验。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我国确立了“以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定位。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正确的。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多次宏观调控,使“币值稳定”的内涵不断丰富。既防通货膨胀,又防通货紧缩,既保持对内稳定,又保持对外协调,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成熟。

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在我国货币政策演变的不同阶段,政策导向虽有松紧之分,但始终没有偏离30年来服务经济稳健快速发展这条主线。这充分体现了货币对于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功能,对实现“中国经济奇迹”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支撑作用。

有效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我国货币政策稳中求进,适时、适度调整方向,既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恢复经济增长,又在国际上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