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2011:中国学术世界性发展机遇的标识

www.fjsen.com?2011-12-31 09:35? 刘倩 李潇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来说两句

历史是一本打开的人类实践之书,正视历史是追寻进步的起点。然而,对历史的反思与重读不应成为西方文本中学术概念和理论句式的堆砌,更不等同于否定历史、否定进步。在围绕重大历史事件的思想交锋中,不同历史观的较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作为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和理论基础,历史观关涉一个国家、民族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关涉一个国家、民族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历史的合法性是现实合理性的基础。正是在对种种“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唯心史观的批判中,在对种种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进步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中,唯物史观不仅为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探索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理论支持。

实践是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的最佳场所,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及时捕捉和有效回应是评价一种理论体系、判断一国学术水平的基本标准。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捕捉当代世界问题和当代中国问题提供了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哲学视角。在技术变革带来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格局面临持续调整的时代,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学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在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理论总结和建构中逐步形成理论品格、增强话语力量的。面对仍在持续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学术亦不应停留在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上,还要致力于从理论上揭示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与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鲜活的时代阐述和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如果说10年前的“入世”象征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努力,那么,如何走向世界则是当前中国学术面临的一大挑战。要实现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必须在世界文明体系的对话中,创立基于实践经验的中国形态的学术话语体系;在中国与世界的普遍交往格局中,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和核心价值;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中国成为全球重要力量的现实面前,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变革的背景之下,从理论自觉、学术自主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成轨迹,表达的不仅是中国学术力图冲破西方话语的藩篱、成为中国精神时代表达的诉求,而且内在地要求其成为“世界进程的中国阐述”。只有如此,以理论自觉、学术自主为基础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才是可能的和完整的。

中国学术要抓住时代机遇,扩大世界性的话语权。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