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发挥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www.fjsen.com?2011-05-17 15:33? ?来源:求是    我来说两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三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回顾总结党领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次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的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一场战役,创造了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伟大奇迹,有力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更加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造的,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解和认识。“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10万多平方公里地区严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万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和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党的领导始终是我们夺取最终胜利的坚强保证。三年来,每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都科学决策、靠前指挥,为我们战胜灾难、重建家园提供了根本保证。灾情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组织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临灾区一线指导抗震救灾,慰问受灾群众。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各单位快速反应,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千里驰援,迅速汇成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推动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地震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被誉为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党中央正确决策、国务院精心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举全国之力支持灾区重建,为夺取恢复重建伟大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三年过去了,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群众发自内心地喊出“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实践有力地证明,我们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是在科学发展观正确引领下创造的,充分体现了党的指导方针的科学性,增强了我们高举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整个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第一课堂,把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转化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正确思路和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坚持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始终,抢险救援突出生命为先,开展救灾突出安民为要,恢复重建突出民生为重,把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过程变成了民得实惠、党聚民心的过程。我们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尊重自然,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开放合作、改善宏观环境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和生态重建,如期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截至今年2月底,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概算总投资90.9%,取得了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在全力抓好科学重建的同时,我们着力“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始终把发展与救灾、重建统筹推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省经济迅速恢复到震前水平,进入新的加快发展阶段。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6898亿元,同比增长15.1%,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发展的历史新高。实践充分证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是科学理论指导伟大实践的丰硕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我们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根基的稳固性,激发了我们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热情和活力。面对特大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省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紧急启动抗灾救灾应急预案,有力高效地推进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各级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致力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成为灾区人民的中流砥柱。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自觉承担起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职责使命,带领灾区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中勇敢地站起来,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在危难时刻形成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各级干部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大灾面前不低头,大难面前不弯腰,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群众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服务群众作为神圣天职,在天塌地裂的生死关头,在抢险救灾的危难时刻,在恢复重建的重任面前,挺身而出、奋勇当先、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展现了共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的先进本色。全省共组建“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等10.2万个,参与党员138.3万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灾区群众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英雄气概,互帮互助,共建家园,焕发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巨大力量。实践反复证明,党的组织是坚强有力的,党的执政根基是坚实稳固的。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好,把广大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好,把人民群众积极性调动好,就一定能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策群力创造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凸显了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和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灾难铸就民族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全国军民携手并肩、同心戮力,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基层、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部队、从街道到学校,灾情的无声命令迅速凝聚成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在校学生,无论是海内外同胞还是国际友人,都敞开“我们是一家人”的广阔胸怀,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政府机构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给予特别支持;18个对口支援省市倾情倾力,各省区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主动参与;4500多万名共产党员慷慨解囊,自愿交纳“特殊党费”97.3亿元……一时间,空前浩大的救援队伍紧急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救援物资紧急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紧急向灾区展开,“我们都是汶川人”情动灾区百姓,“我们与灾区人民在一起”响彻神州大地。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同舟共济,凝结成了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共同扛住了特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浩劫与危难。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凝聚各方的强大号召力,中华民族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丰功伟业。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是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动和保障下创造的,充分体现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了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既是对党的建设的一次集中检验,又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三年来,我们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伟大工程服务伟大事业,在伟大事业中推动伟大工程。我们注重强化理论武装,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凝聚形成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共识,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提供了强大动力。注重强化组织建设,及时健全组织体系,震后20天,966个人员遭受损失的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全部恢复健全,2593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全部建立临时党组织;总结基层党组织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的做法及经验,出台《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办法(试行)》。注重强化干部人才支持,选派720名干部到重灾区挂职,抽调4000余名干部到重灾区帮助工作,组织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赴灾区开展援助服务;采取缓解工作压力、改善生活条件、开展心理服务、实施以训代休、强化政治激励等措施,关心爱护灾区干部,表彰优秀党员干部11800多名。注重强化能力作风建设,开展大规模灾后重建专题培训,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7万人;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和“万村党建富民、建设美好家园”行动,省级领导带头联系重灾区、重灾户,全省8300余名县级以上干部以坚定的信心和满腔的热情奋战在恢复重建一线,充分展示了特别顾大局、特别能付出、特别重实干、特别讲纪律的过硬作风。实践充分证明,加强党的建设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是一项与时俱进、常抓常新的伟大工程。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的相融互动,就一定能始终保持党的生机活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灾难孕育希望,奋斗开创未来。党领导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必将对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深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一定会越来越兴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