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文史纵览 > 正文
近代闽江流域发展模式再思考
www.fjsen.com?2011-05-11 17:30? 水海刚?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依照经济学的解释,流域为河流的集水面积或受水面积,是分水界内径流最后汇于一条干流的总区域,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水区域,但习惯上常将河流地表水的集水面积称为流域(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第2010页)。一般而言,流域具有成为区域的前提条件,故各大江大河流域多可形成独立的经济区域。事实上,特定流域的发展均可视为一个由自然地理区域向功能性经济区域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会形成若干独具特点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作为区域性特征,对本地区的发展影响尤为深远。本文所论的对象闽江流域即是如此。

一、区域是如何形成的?

闽江为福建省第一大河,流域总集水面积为六万余平方公里,约占福建全省面积的一半。在地理空间上闽江可以南平为界分为上游和下游,上游多山区,水流较速,河道崎岖难行;下游多平地,水流较缓,河面宽阔易行。就经济联系来看,在晚清之前,流域内部整体上存在着上游对下游的倾斜性联系,即上游向下游地区输出大量山区出产农产品,而下游对上游却甚少输出(陈支平:《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因此上下游间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分离状态。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上游山区各县,存在着大量与邻省如浙江、江西的跨省贸易,与下游比较起来,这些县份与邻省相关地区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徐晓望:《晚明福建与江浙的区域贸易》)。但这一切在福州开埠之后开始改变。

这种改变始于流域商品输出路线的转移,一为茶叶,一为纸张。茶叶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其产销史可远溯至唐代。但在五口通商前,茶叶作为中西贸易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外销途径上受到清政府的严格限制,闽江上游所产之茶须经江西转运广州出口。五口通商初期,武夷茶叶部分改由陆路转运上海出口。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由于太平军攻占江浙要地,茶叶旧有运输商道受阻,因而时任福建巡抚王懿德向朝廷奏请暂弛海禁,允准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自此,闽北地区所产茶叶的外销路线发生改变。至于纸张,五口通商以前,闽江上游作为福建主要产纸区,其所生产的纸品大多由陆路商道出江西、浙江,转销他处。五口通商后,由于东三省与南洋各地海纸市场的开拓,纸张贸易兴盛,加上轮船在沿海贸易航运中代替了旧式帆船,从而提供了速度与运费上的便利,闽江上游纸品遂多改为沿江而下至福州海运出口,纸品商道亦发生改变。而闽江流域输出的另一大宗商品——木材的外销通道素来多循闽江水路,这样闽江流域三大外销商品茶、纸、木材的运销通道在五口通商后都经由闽江至福州输出。与此同时,进口商品也由福州循水道抵达流域每一个墟镇,从而加强了流域内部各地间的经济联系。

商品贸易的繁盛使得近代闽江流域内部层级市场结构和市场网络渐次形成,而后者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商品在量和值上的剧增。众所周知,福州作为闽江流域的中心并非始自近代,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近代福州开埠及对外贸易的扩大,使得其流域中心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以至于外人称“闽江的贸易系于福州之手,福州贸易兴,闽江贸易自兴”(东亚同文会编:《清国商业综览》(2),第347页)。与此同时,流域各地也出现了地区中心市场,分别扮演着闽江上游三支流及中游地区的地方各类商品集散与转运中心的角色。除此之外,近代闽江流域尚有一批因土货外销而兴起的市场,其中一部分是在传统墟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相当一部分则有别于墟市。它们分布在各地水陆交通便利之处,可直接与地区中心市场和流域中心市场发生联系。

这样,晚清时期的闽江流域实际上已从一个流域变成一个经济区,其表征即是在流域的地理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以福州为中心的功能性的层级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区域的发展模式也由此基本定型,即单纯地向国际市场出口农产品及半加工品,同时进口大量近代机制生活消费用品。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