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 陈叶军 赵晶)2010年11月27日上午,由中国投资协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模式论恒(NO.3)——‘十二五'规划投资大思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佳贵,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原副主任曹玉书,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原副主任宋晓梧,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国家发改委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等出席大会。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邹东涛作了主题演讲。
与会者指出,《建议》的重要主题是“科学发展”,而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科学投资;《建议》的重要任务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需要扩大投资;《建议》的重要目标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而优化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建议》要求国民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实现包容性投资;《建议》要求“推进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则要投资战略升级。
“民生投资”、“绿色投资”,是此次会议的热议内容。
张汉亚在题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的主题讲演中,从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了投资的方向定位和任务选择,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将会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将继续增长。在招商引资方面,国家将更加强调科技含量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对外投资和服务外包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特别是资源类产品的投资和收购;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使国家更加重视对“两高一资”项目建设的控制,加紧对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步伐,鼓励节能和清洁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邹东涛在题为《我国投资结构亟待优化和提升——“十二五”暨未来投资大战略转型的思考》中指出,对我国投资的思考和论恒,不仅要立足于“十二五”,而且应当着眼于更远、更大、更深。在“十二五”以及今后10—20年的时期内,不仅要始终重视“民生投资”和“绿色投资”,更要高度关注“高科技投资”、“海洋投资”、“空间投资”。不仅要重视投资所形成的GDP数量,更要重视GDP的结构。中国的中长期投资和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而要更多地投向太空和海洋,向太空要国力,向海洋要国力。
邹东涛在分析中以清朝的GDP为例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GDP占世界的33%,是英国的6倍,却被GDP只占世界5%的大英帝国打得溃不成军、满目苍夷。日本发动“九一三事变”和“七七事变”之时,中国的GDP总量是日本的1.8—2.9倍,却凌受日本侵略达15年之久。可见,相比于GDP数字而言,GDP结构更为重要。大清国GDP数量虽大,但其构成只是些粮食、茶叶、蚕丝、瓷器、土产而已。而欧美和日本的GDP是什么构成的?是蒸汽机,是铁甲舰,大炮和工业品。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能只强调GDP的量,更要注重GDP结构的优化和提升,真正实现民富国强。
邹东涛强调,向海洋要GDP,向太空要GDP,关键是加大科技投资水平。科技投资是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而我国研发投入的总量、结构及经费来源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差距。从总量看,美国2006年的R&D经费总量是我国的9倍多;从科技投入的结构看,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2006年,我国用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为5.2%,而美国为19.1%,日本为13.3%。从经费来源看,2007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只占全部科技投入的27%,而1971年同样处于工业发展中后期的美国为57.4%、德国为46.1%、法国为63.9%。可见,加大财政投入比重,提高科技投资效率,是未来投资的重点。
“中国模式论恒——‘十二五’规划投资大思路”会议,是各界领导、投资理论家和投资实业家理性分析和探讨中国投资大思路的盛会,必将为国家、为企业家未来五至十年以致更长更远积极、成熟、理性、健康的投资提供智慧支持。
- 2010-11-24中国推进打击侵犯现金赌场app下载专项行动
- 2010-11-24国家发改委:发达国家应发挥减排领导作用
- 2010-11-23李克强: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
- 2010-11-23李源潮: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更好服务科学发展
- 2010-11-18联合国五大机构在京发布《2010创意经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