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的思考
1、从经济发展到全面发展
人是具有多种需要的社会活动主体,但只有在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基本生存条件之后,才会追求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等更丰富更高层次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大声疾呼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状需要的。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以富裕带贫困,才能从局部到全面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他在提出搞活经济的同时,还强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江泽民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上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p574、539)。21世纪初,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开始显现。胡锦涛通过分析台湾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敏锐地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实现社会和谐。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也会难以为继”。从而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及时向全党提出了“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13](p15)的新观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和五个文明建设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新闻
- 2007-12-21 申博体育::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 2007-10-16新华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大新发展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