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 国际滚动新闻 > 正文
希拉里称中国“做蠢事” 专家:这种表态属于外交失礼
www.fjnet.cn?2011-05-13 11:24? 萧达 杨明 纪双城 王文 张倍鑫 谭福榕 魏莱 汪析 柳玉鹏?来源:环球时报    我来说两句

中国学者认为希拉里“外交失礼”

2007年2月1日,时任中国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在中国官方媒体上发表题为“布什应该好好反思”的署名文章,认为他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失道寡助”,加剧全球紧张。《纽约时报》当天评论说,即使中国反对美国的政策,一位现任官员点名“中伤”美国总统也是很罕见的,这常被认为是对外交礼仪的破坏。该事件当时还引起美国驻华公使代表白宫向中国外交部交涉。不过,希拉里这次以国务卿身份对中国的这种尖锐言论却没引起美国媒体对其是否“外交失礼”的议论。

12日,《环球时报》采访了20名中国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其中16人认为希拉里的这种表态属于外交失礼,12人还认为希拉里应就此做出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胜军认为,希拉里的优越感太强,但历史自有规律,太偏执的说法和做法才是傻子。她不是第一次失礼了,但这次的措辞显然生硬不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表示,希拉里的言论是最近在美国战略界流行的“中国紧张论”的典型代表。这种论调认为,去年中国太自信、太强硬了,而今年中国面对中东变局时又表现得太不自信、太紧张了。另一方面,希拉里这种言论也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中鲜有抓手的窘境。在经济、军事、战略等问题上,美国对华都没有有利的博弈手段时,人权问题成了新的一张牌。过去美国还想西化中国,现在显然没有这样的雄心与心情,但他们希望强化“中国紧张论”,在相互博弈中从中国获取一些利益。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大可任由其说去,不必理她,发展好自己是最关键的。

清华大学教授楚树龙认为,希拉里这么说非常“正常”,美国一向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伟大的。对此,我们不必太在意。这基本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国力比它强时,观念的力量也就会更强。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倪峰说,中东与中国尽管都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但性质完全不同。中国是现代化成功带来的问题,中东是现代化失败带来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清华大学教授孙哲认为,希拉里对中国并不陌生,对中美关系复杂性也有了解,她严辞辱华与美国外交妄自尊大有关。冷战后至今,美国和世界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但仍未学会平等待人,巧实力外交常变得有名无实。中国不妨针锋相对,以希式风格反驳。对美国我们应该坚持批而不反、斗而不破的原则。

不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梦孜认为,外交不等同于友好与礼貌,也有或善意或恶意的言辞与争斗,我们大事上可以表明立场,但未必每次都要忙于回应对方的一些不同看法。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认为,这是从1997年克林顿总统指责中国处于“历史错误方向”以来美国官方对华批评中最严厉的一次表态,同时,这也表明希拉里外交平衡的策略正在提高,她对中国的言论,当面很缓和,背地里又说一套。对此,我们也要有所反应,但看透了他们的策略就够了,中美之间还得要有更多的合作。

美国的傲慢与偏见

“一旦我当上总统,我将对世界发出一个信息,美国回来了―――我们不是那个傲慢的大国,不像过去6年来那样行事。”这是2007年2月竞选总统的希拉里在其竞选第一站所做的演讲。当时,美国国内正大加抨击时任总统布什的单边主义政策。此次对中国的尖锐抨击表明,希拉里似乎忘记了4年前自己的承诺。

2008年9月30日,德国《明镜》周刊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傲慢的终结―――美国失去其统治性的经济地位。文章称,银行危机正在颠覆美国对金融市场和世界政治的统治地位。这个工业化国家正滑入衰退,涡轮资本主义时代正走向终结,美国的军事力量在退潮。2009年4月,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面对2000多欧洲观众发表演讲,对美国过去的“傲慢”表示道歉。但美国的傲慢显然没有消失,今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擅自越界到巴基斯坦击毙拉登刺激了美国人的自豪感,但在巴基斯坦,人们心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美国直升机为何能自由穿行巴基斯坦?对巴基斯坦各界表示的不满,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尼9日清楚表明,不会为“海豹”突击队越界巴基斯坦击毙拉登而向巴基斯坦道歉。

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希拉里大谈“阿拉伯之春”,抨击中国“阻止历史”。但事实上,西方乃至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在质疑中东的运动是不是一场“革命”。

法国《生活》杂志5月2日的文章称,美国大多数官员在中东政治风暴开始后不久就倾向于认为,这并非某些人所欢呼的“自由民主革命”,而是新旧势力、思想、矛盾交织掺杂后的复杂现象,但迫于形势,尽管维持现状最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美国官方还是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推动和介入政策。俄罗斯《新闻报》12日评论中东动荡时说,“中东革命是葡萄酒和毒药”,11日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宣称“阿拉伯之春已经死亡”。12日,英国《金融时报》说,如果你和西方官员们聊一聊阿拉伯世界的大范围抗议活动,你会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甚至来自同一个人。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拉伯之春”是“在我有生之年阿拉伯世界发生的最美好的事”;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这是数十年来阿拉伯世界最危险的时刻。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