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国内热词>>2014年全国两会

东南网3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严顺龙 林侃)

驻闽全国政协委员黄其森提交提案,建议推广自住型商品房模式。

自住型商品房是北京市去年推出的一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此类住房价格比周边商品住房低30%左右。但同时购买此类住房后五年内不得上市,五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缴财政。该政策针对的是口袋里有点钱,不符合保障房申请条件,却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

提案提出,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作为宜居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政府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措施,及时化解这方面矛盾。提案建议,除保障房与自住型商品房等特殊房产用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题,属于政府干预行为,其他方面则完全可以让房地产更多地回归市场调节中去,让各类人自由做出对各类房产的选择。

愿福建明天更美好

——省外代表委员为福建发展建言献策

东南网3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严顺龙 林侃)

全国两会期间,福建吸引了不少省外代表委员的关注,对福建今后的发展变化,他们纷纷建言献策,希望福建明天更美好。

“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既要‘肯出血’又要‘肯割肉’”。两会期间,福建省领导的表态,让来自山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印象深刻。孙建博让一个曾经“要饭”的林场变为年收入5亿元的企业集团,他说:“福建有让全国人民都羡慕的生态优势,这就是最大的竞争力。”他建议,要注重生态保护,将生态建设始终贯穿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

身为福清人的全国政协委员韩国龙,虽然长期在外打拼,但家乡福建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他表示,清新福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福建正朝着“百姓富、生态美”目标迈进。下一步,他掌舵的冠城集团将会关注福建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加大在闽投资力度,回馈家乡人民。

来自香港的陈聪聪委员是一名企业家。两会召开前,她特地走访了福建、广东的部分城市,就民众关注的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她认为,“居家养老”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为方便老人上下楼,建议尽快解决好旧楼房安装电梯的问题。对几十年前建的华侨农场,陈聪聪建议,应对老年归侨给予更多关心。

刘丽是安徽人,但正是在现金赌场app下载:打工的十几年里,她从一名普通洗脚妹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建议,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福建就会更有吸引力。今年两会,刘丽重点关注大龄打工者。她希望能够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

今年,全国政协邀请了3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侨领代表列席政协会议,其中福建籍代表10位。听了福建省领导关于近年来福建发展情况的介绍后,他们纷纷表示,愿为家乡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来自加拿大的魏成义希望发挥资金和人才技术优势,回家乡创办高新企业;来自阿根廷的唐清慧是球王马拉多纳的权益代表,她认为,可以在福建开设足球学校,将运动装备制造厂建在福建……

东南网3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严顺龙 郑璜) 今年全国两会,来自福建的代表、委员成为境内外媒体记者镜头、话筒和录音笔前的“常客”。改革发展、生态建设、民生优先……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媒体等,从不同视角报道福建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成就。

福建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把手中的“好牌”打成“好局”?人民日报刊发了《抓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访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尤权》、《努力在若干领域走在全国改革前列》、《福建探索着一条转型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福建走在前头: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多篇文章,对福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予以全方位关注;新华社播发了《福建创新机关效能建设:马上就办 办就办好》、《国务院批复同意平潭港口岸对外开放》等通稿,展示了福建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经济日报刊出《下好改革“先手棋”》、《福建行政效率再提速》,香港商报刊发《改革才能上台阶》等一系列稿件,传递来自福建的“好声音”……

北方地区近期时有雾霾,让清新福建更加吸引境内外媒体关注,他们纷纷聚焦福建的生态建设,如,人民日报刊发《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坚实有力:满目青山相送迎》,新华社播发《生态建设既要“肯出血”又要“肯割肉”》,光明日报刊发《福建代表团:凡是有污染的项目一律不上》,中新社播发《福建打造碧水蓝天绿色家园,让百姓享受绿色福利》等。

两会期间,境内外媒体刊播了数十篇对我省代表、委员的专访,代表、委员介绍活力福建、魅力福建,同时围绕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等话题各抒己见。

省内媒体也全力以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媒体组织精干力量,会内外联动,报网联动,推出两会特刊、专栏、系列报道等,报道两会盛况和我省代表、委员议政履职风采,展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丰硕成果。

相关评论:

“感性答问”折射总理“执政特色”

吹响政府“自我革命”新号角

记者见面会传递出的,更是一种“理性改革者”的姿态。总理回答的16个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无论哪个领域,贯穿的主题词仍只有一个——改革。

不用怀疑,13日上午两会结束后李克强总理的中外记者见面会,肯定会高居同时段电视收视率、网络点击量的榜首。大国总理一年一度的现场交流,引来的不仅是媒体记者的关注,更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相对两会时广泛的议题,压轴出场的记者见面会可以说是“划重点”。在这个见面会上,记者不仅是代表媒体,也是代表社会各界在发问。反腐败、环境保护、简政放权、中美关系、港台问题……这些,正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管提问是否有过事先的安排,这些话题也能反映出治国理政的大纲与改革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一般人对政府首脑乃至对政治的认识,更多藉由报纸版面、电视新闻的报道,甚至藉由各种街谈巷议。两会的记者见面会,可以说是展示总理风采、大国政治的Live(现场)版,直接体现领导个人风格与执政理念。1983年两会就引入了新闻发布会这一形式,当时的召开时间还是在初夏的6月。而1993年起,总理的记者见面会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到今年已是第12个年头。这些年的内容串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编年史。

作为此次记者见面会的主角,李克强更多地展示出理性务实的风范。无论是直言“房地产是个大问题”,还是宣战雾霾“不能等风盼雨”;无论是让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增加10%,还是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解题思路更清晰,直面问题更从容。执政一年,公众对这样的“李氏风格”已越发熟悉,而记者会上,无论是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还是展望未来时间的发展,“李氏风格”自身也越发成熟。

记者见面会传递出的,更是一种“理性改革者”的姿态。总理回答的16个问题,虽然角度不同,但无论哪个领域,贯穿的主题词仍只有一个——改革。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解决新的问题,正是施政所向。看看那些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金句”就可知。“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我们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既宣示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也指示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实际上,不仅是新闻发布会,总书记和总理在两会期间参加的小组讨论,也颇有意味。申博体育:先后参与了上海团、广东团、贵州团、安徽团、解放军团和民族宗教界别的讨论。在这份清单中,不管是上海、广东这样的前沿之地,还是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都可以说是改革的突破口。李克强则参加了江西团、云南团、山西团、青海团、山东团和经济农业界别的讨论,大国总理对经济、能源和扶贫事业的关注,可谓凸显。这也恰如记者招待会所展示的:你的关注,就是你的重点。

当主持人宣布见面会结束后,仍有得不到提问机会的记者在大声发问——这个细节或许也说明,在今日中国,仍有如此多的问题、仍需如此多的答案。好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保持理性、保持清醒、保持激情,总有抵达彼岸的那一天。

本报特约评论员 舒天烈

依法为各级政府列出“权力清单”,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制度建设,不仅意在用法治这剂良方医治政府自身沉疴,更要确保政府在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等所有履职方面不再感染新的病菌。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昨天举行记者会,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反腐败”、“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改革突破口”等四个问题时详解“简政放权”,在回答关于“雾霾”、“房地产”、“社会保障”、“金融及债务”等问题时,也多次强调推进政府自身改革。以简政放权为主题词的政府自身改革,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头,是政府壮士断腕式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在新一届政府施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李克强总理的答记者问中可见一斑。

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利益再调整、再分配的足球赛,那么政府就是这场比赛的裁判员。裁判员先要确保不能下场踢球,更要确保自己可以有充沛的体力、高超的能力和可靠的道德力,才能自始至终全场奔跑,公平、公正、高水平地执法比赛,为比赛提供必需的外部保障。政府的“自我革命”,就是这场足球赛的裁判员自己对自己的刮骨疗毒,需要“祛病”,也需要“瘦身”,更需要“强体”。

“祛病”的主体是反腐败。新一届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赛场上,不能容忍一个身染沉疴的裁判员带病执法。祛除腐败顽疾,恢复机体健康,是裁判员执法服务的前提和保证。政府“自我革命”的首要任务,在于革除政府自身存在的腐败顽疾。尽管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保政府绝对百毒不侵、纤尘不染,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腐败零容忍”这一看似难以企及的高调宣示,既是人民政府对自身组织及所有人员作出的严厉告诫与警示,更是人民政府向作为其衣食父母的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瘦身”,就是各级政府要从所有不该管也管不好、同时市场和社会可以管得更好的领域中果断抽身出来。新一届政府将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短短一年间,中央政府就下放取消行政审批权416项。不仅如此,更强调这一“瘦身”行动一旦开启,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怕对过去的“肥厚”再留恋、再依赖,都将一改到底、一往无前,直至裁判员完全放弃球员幻觉,坚守自身公正执法本分。

“强体”,就是坚持放管结合,要把该放的放开放活,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宏观调控方面更好地做到判断准确、手法精准,社会保障方面更好地做到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市场监管方面更好地做到范围全覆盖、过程全伴随、手段高精尖。一句话,要让裁判员在“祛病”、“瘦身”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履职意识和水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赛场上提供高水平的裁判服务。

经由本次全国“两会”,新一届政府为“自我革命”这一脱胎换骨行动,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强化了政府责任。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政府的责任不仅不会因为“瘦身”而有所削弱,相反,随着赛场上竞技强度的不断增加,裁判员的责任只会有增无减。明确自身责任,敢于担当责任,科学履职尽责,是这一场政府“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

新一届政府也为“自我革命”这一刮骨疗毒行动开出了核心药方——法治。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于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部门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为各级政府列出“权力清单”,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制度建设,做到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仅意在用法治这剂良方医治政府自身沉疴,更意在用法治这剂良方,确保政府在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等所有履职方面不再感染新的病菌。

全面深化改革,是本届政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掀起的一场攻坚战,政府“自我革命”吹响了这场重大攻坚战的冲锋号角。这雄壮嘹亮的号角,让我们对辉煌的胜利和光明的前途充满期待!

相关评论:

“感性答问”折射总理“执政特色”

吹响政府“自我革命”新号角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天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需要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贴近老百姓的GDP”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过去我们就GDP论GDP,所谈的内容,也是围绕GDP这个概念而展开,如“没有水分的GDP”、“绿色GDP”等,但到底落脚点在哪里,何为“没有水分”、“绿色”,缺乏具体的对照标准和衡量措施。“贴近老百姓的GDP”则不同,它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看老百姓满不满意、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有没有与GDP增长相适应、就业有没有增长、GDP增长有没有对百姓生活水平和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等。如果老百姓不认可、不接受,GDP再多也没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发展速度来看,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相比;从发展规模来看,现在站在中国面前的,也就只有美国一个国家了,从某些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可能连美国也要在中国面前低头了。如钢铁、水泥等指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了。

但是,数据背后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与发展水平不相符。其中,民生问题以及与民生相关的问题是最主要的方面。以居民收入为例,在GDP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却有所下降,最典型的就是房价,许多普通居民难以承受。又如环境保护,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的“美誉”,已经让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长期生活在雾霾之中。再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与GDP数据不对称的,是无法衡量GDP对居民生活的正面作用与影响的。

最让中国人感到不甘的,就是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了,但是,中国在世界上真正具有竞争力的领域却不多,能够拿得出手的国际品牌寥寥无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与产品十分有限。而这一切,也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与老百姓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密切相连。

如果在追求GDP过程中不考虑这些因素,不将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消化掉,而是继续满足于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与增加,将GDP增长建立在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下降的基础上,建立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消耗社会资源上,总有一天,我们会被这样的GDP彻底拖垮。

李克强总理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注重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因为,如果数字离开了民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如城市大拆大建、“土地财政”、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等,最终让这些数字变成了泡沫和游戏。同样的,如果增长不考虑就业,不把就业作为增长的主要标准,那么增长就会陷入只追求速度、不讲求效率,只考虑需要、不兼顾可能,只看眼前、不看长远的陷阱之中。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成效显著,但是必须看到,发展背后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民生让位于数字、就业让位于增长,数字没有很好地反映民生,增长没有很好地体现就业,导致数字和增长都未能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使老百姓对这样的数字和增长越来越缺乏“感觉”,甚至在许多方面啧有烦言。

在此情况下提出追求“贴近老百姓的GDP”,是执政理念的一次提升。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一切以老百姓的需要、老百姓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多多创造贴近老百姓的GDP,中国的GDP增长就能进入一个新境界,就算增长速度慢一点,带来的社会效益与效率、对老百姓生活的正面作用与影响,也将十分巨大。要做到这些,必须在发展理念、发展思维、发展措施、发展手段等方面有新的转变与提升,在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以及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有新的创新与改变。

用“贴近老百姓的GDP”来衡量今年7.5%的增长目标,可能也会有更多的参考价值。无论是7.5%还是7%,落脚点都必须是就业和收入增长,如果就业充分、收入增长满足需要,数字就不会敏感,就不会给老百姓产生心理伤害;反之,就会形成许多不利因素,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谭浩俊(江苏 职员)

——深化改革看两会⑤

每一个基层单位都应该尝试治理创新,每一个城乡社区都应该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居民也应该以行动参与治理改革。

怎样拆除篱笆墙、降低高门槛、消除差异化,让居民乐享其“城”?如何站在创新群众工作的高度,改进信访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同时,如何降低行政成本,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作为深化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今年的两会上,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成为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

“管”字退场,“治”字登台,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跨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所以一经提出就凝聚了最大共识,正是因为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又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之关键。

透过“治”的深得民意,不难看出“管”在转型过程中的足不适履、力不从心。几十个部门,管不好一个井盖;上百个红头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建一个幼儿园,盖要一年批要两年;办一个企业,要书记定计划局长拉投资。一方面,“不该管的时候争着管,该管的时候跑得快”几乎成了批评政府错位的熟语,另一方面,“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却好似高射炮打蚊子”则成了基层公务员们无奈的写照。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申博体育:总书记在两会下团时的这席话,道出了“治”的时代命题和创新妙义。不走出一亩三分地,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寻找思路,产业布局何谈优化,雾霾天气何谈根除?不树立法治思维,推行依法行政,怎能树立治理威信、维护公平正义?遇事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得多少人才能治得了大雨淹城?限多少号才能缓得了都市之堵?政府全都大包大揽,关起门来做决策,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赶得上瞬息万变的时代?实现由管到治的跨越,看上去只是一个字的改变,背后却蕴藏着一篇篇从垂直到扁平、从单向到体系、从命令到法治、从治标到治本、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合作的大文章。

今天中国所面对的,不仅是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更有整个社会伴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全面转型。这样的背景下,零敲碎打、各自为政解决不了治理难题,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联动和集成中完善治理,在“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克服本领恐慌。

从管到治,不能只靠中央政府决策有力,更要依靠各级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探索,并实现上下良好对接形成合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是三中全会决定对治理和管理区别的解释。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每一个基层单位都应该尝试政府治理创新,每一个城乡社区都应该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居民也应该以行动参与治理改革。无论体制创新还是以人为本,离开具体情况和事中之人的参与,都不可能摸索到精准有效的治理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管到治的转变过程,也是一场全社会共同投身改革大潮的伟大实践。每个人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改革的旁观者。那种“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错误意识,那种只提问题不解问题、坐等改革红利从天而降的错误态度,仍是习惯于被“管”所留下的思想印迹。没有众人的热情参与,善治永远遥遥无期。驶向水更深形势更复杂的改革水域,不仅需要船长勇毅笃行,更需要无数奋楫争先的水手。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强调的,深化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政府尽应尽责任的同时,激活社会的创造力。人人都做治理创新的主体,人人都来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出力献策,从管到治才能真正实现。

——热烈祝贺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进一步增强了改革信心,凝聚了改革共识,明确了改革任务,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以申博体育: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决心,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我们向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会议充分肯定各国家机关过去一年来的工作,高度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彰显了矢志推进改革的勇气和担当,体现了以人为本、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客观理性,部署任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是一份求真务实、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报告。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把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作为重要任务,更加注重提高立法质量,更加注重提高监督实效,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凝聚人心、增强合力。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尽心履职,奋发有为,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人大代表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不断深化改革,治理才会臻于完善;依靠宪法和法律保障,改革才得以深入推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抓紧修改完善同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法律,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监督力度,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以法治引领改革、以改革推进法治的良性互动。

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发扬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来推动。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这是时代赋予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不断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畅通有序参与渠道,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代表人民依法进行监督,就能为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凝聚起攻坚合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60年光辉岁月。展望未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去担当,更宏伟的目标召唤我们去实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申博体育: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法治促改革,以民主聚力量,书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壮美新篇章。

中国发展的关键词的细微变化,常常蕴藏着深刻隽永的内涵。

零距离采访两会的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迈克尔·谢里丹,这样“点赞”:中国两会务实而理性。

改革如何全面深化?中国经济巨轮怎样扬帆远航?代表、委员群策群力,国际媒体细致观察。《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7.5%的经济增长目标,“显然在释放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信号”。蹄疾步稳,行稳致远,体现了改革“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体现了成熟、稳健、理性的中国气质。

务实理性,源自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维尔纳·魏登费尔德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国家,有悠久和独特的历史和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所有的改革变化,都应该稳步推进,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很容易导致大的混乱。”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稳中求进到蹄疾步稳,中国发展的关键词的细微变化,常常蕴藏着深刻隽永的内涵。

务实理性,源自对外部世界的冷静分析和清醒认识。一些国家街头民主混沌不堪,治理失灵。惨痛教训一再表明,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如果非理性的急躁、狂热、死磕占了上风,注定是不靠谱的结局。

也许前进的道路上,困难和问题“一山放过一山拦”,但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一天一天地书写历史。巴西学者塞维利诺·卡布拉尔说,“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会研究当前发展面临的挑战,总结经验并制定新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度很坚定,保持这种态势,将帮助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然而,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道路,并非一路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绊脚石。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可中国机遇论。然而,也有个别国家,对中国的成就不服气,抱有“酸葡萄”心态。化解外部挑衅和干扰,需要“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的决心,需要“既敢出招又善应招”的智慧,需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务实理性,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30多年深化改革,不断创造中国奇迹。务实理性,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波诡云谲的国际风云中,保持中国定力和中国自信。

“两会”结束,接下来,各级各部门将全面进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开展中去。回顾这十几天来,代表委员的发言,各方媒体的观点,既可以总结出一些新的变化,也或许对今后的工作推进有所助益。

此前有媒体观察到一个现象,记者在提出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雾霾、医疗安全等时,常常会直接问代表、委员,其个人是什么感受。对话形式往往是,你的感受是什么,对方则以第一人称主语作答。如是“你”、“我”间的一去一来,被认为是国家宏大问题与普通大众微观话题之间的切换,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管理者或者参政议政者能够带入性地以普通大众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发现问题,或者搭建双方的共识。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程度的道理,至少相对于那种双方生活在两个世界,互不理解,甚至无法理解,总是需要隔靴搔痒着“揣摩”要好。会形成这一层面的共识,一方面可能在于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国之内日益严峻的问题,例如空气质量,以至于作为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个体,都必须面对它,并想办法着力解决;另一方面,更为畅通的信息交流、更为热络的、以民意为核心的政治气氛,促进了管理层对民众感受的进一步重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进步。不过,我的疑问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是管理者与民众的距离不够近?

从一些现实的事例来看,必须承认,隔阂和不理解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更多时候,我们在谈共识,谈得更多的,也是“共识”基础之上,下一步要怎么去做怎么去解决。“两会”的场合,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怎么解决问题。

如果从这一目的出发,可能有些共识性的表述,就显得有些多余,甚至是某种“推诿”。比如,三亚市长说自己也买不起商品房。又或者在被问到空气质量的时候,表达一下对环境污染的牢骚。是的,比起回避问题,这个态度是好的,至少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也有着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然而,问题要不要解决,要怎么解决,并不能在“感同身受”中烟消云散。最让人担心的一种情况,就是承认问题、念叨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提到解决问题,就谈顶层设计、多部门配合、铲除顽疾难度很大云云,更不用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开先河。

以拉近距离为起点,“两会”应该做的,以及做得更多的,其实是“共识”之上的怎么推动、怎么实现,策略谈和方法论研讨。这不仅是对“两会”的期许,也是对国家、区域管理者日常工作的期许。而有了“共识”这个前提,相信这样的期盼中的未来离我们并不远。

□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回答记者提问,其中重点谈到了政府改革问题。李克强说:“我们要努力做到,要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要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

政府改革,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是一个持续性改革,几乎伴随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直到如今,审批事项年年有下放,可以说权力年年都在做清减工作。但今天谈简政放权,意义有所不同,那就是面临“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了。什么是“最后一公里”?就是权力应减必减,能保留的权力事项必须要有总的“清单”。简言之,要为政府权力设定边界。

“权力清单”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两会”上的热门话题。有人议论说,“清单”让权力透明化,公众可以“照单验收”,方便了监督;有人认为“清单”限定了政府用权范围,有利于防止权力越减越多;有人提出“权力清单”应秉持市场决定原则,政府能够保留什么权力,看是否有利于市场发展。可以说,“权力清单”的好处、方法都有了各方论述,但仍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又该由谁来制定“权力清单”?

可能会有人认为,有了“清单”,权力将可以一二三四罗列得清清楚楚,其实不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社会,都将随时调整行政手段与方式,政府职能增减,甚至具体行政机构的增减,都难以避免。“清单”尽管能够网罗所有权力事项,做到一一对应,但“清单”本身也无法避免具体的调整。问题在于,我们又该如何防止那些未经验明的权力事项,加塞进“清单”之中?

所谓简政放权,具体形式上,是下放权力事项给市场、社会,抽象意义上,就是还权于民。那些下放的权力,并不仅仅是“太多”、“冗余”甚至“无用”的权力,而是未经许可的权力,未经验明的权力,是法理上、原则上不应存在的权力。李克强总理说,“要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要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在这个意义上,哪些权力应保留在“权力清单”中,不是由政府自身说了算,它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法律代表最多数人的意志,以法律为政府授权,本质上就是让人民制定“权力清单”。

法律授权是现代政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依法治国的本质体现。法无授权即不可为,哪怕政府是为了解决某些很迫切的问题,有大事要办,也不能临时、随意增设权力事项。这一法治原则下,政府不得不学会对权力节约利用,极端一点形容,就是哪怕“手中无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实事,做更多一点的事。以前,一有新问题、新任务,政府就要设机构、设专员、设职能,往往导致权力膨胀,而今后,政府的这种机动灵活空间将越来越窄,权力调整是否必要,要由法律程序验证。

划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而这个边界并非看得见、摸得着,并非能够一刀切干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因素纷繁复杂,怎么让政府厘清边界?正是通过法律授权,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人民制定“权力清单”,这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真正死守这个边界。

□ 本报评论员 肖畅

新农保、城居保并轨,引起人们对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更多关注。不少人发现,虽然冠以“养老保险”四字,但很难靠这份保险来养老。

到2013年底,新农保、城居保覆盖人数达到4.98 亿人,其中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城乡老年居民1.38亿,这些老人的月人均养老金仅为81元,全年不到1000元。

同期,企业退休职工月人均养老金约200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2200多元;扶贫标准为人均纯收入2300元。

居民养老待遇标准会不会涨?数亿人在期盼。

-81元,居民养老金被指如同“零花钱”

“新农保养老金,有比没有强。”安徽籍农民工李虹说。她的公婆均已年过60,如今每月总共可以领到100多元的养老金。老两口种着不到3亩地,现金收入很少。子女都在外地打工,有了新农保养老金,每月按时领取,手上多了点活钱。“以前一分钱也没有,现在有一点是一点,家里的老人还是挺高兴的。”

但是,指望这100多元钱养老,李虹认为不可能,“人老了,每天都要吃好几种药,光药费1个月就要花100多元。电费水费也要交,电话不可能不打,一个星期总得让老人吃顿肉,青菜豆腐偶尔也要花钱买,还有村里亲戚邻居办喜事随礼,一个月再怎么省也要五六百元支出。新农保养老金也就是点零花钱,还是得靠我们几个孩子年底往家拿钱。”

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896元,按目前每月81元、每年972元的养老金计算,养老金替代率不到12%,与国际上公认比较合理的50%—60%替代率相差甚远。当然,农民还有土地保障,但其前提要求年迈的老人继续田间劳作以获得大部分生活来源。

与老年人相比,在外打工的中青年农民对新农保有更多纠结。

“不参保的话,怕老了以后一点收入也没有。”甘肃天水农民王春兰在北京做育儿嫂。没有固定的单位,她不太可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所以,从新农保试点开始,她就让老家的丈夫为自己办了参保。

“虽然已经参保了,可算算账,将来真不能靠这点养老金生活。”王春兰今年48岁,3年前参保,按每年最低档100元缴费,到60岁时将缴满15年。最近新农保城居保并轨,政府倡议多缴多得,王春兰的雇主建议她也提高缴费档次。

多缴一些,能多得多少?新农保的宣传小册子给农民举了一个例子。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目前中央确定的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若个人缴费选择每年300元档次,政府每年补贴50元,缴费30年,平均年利率为3%,到60周岁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16651元,除以139,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120元。两项相加为175元。按现行方案,王春兰即使也按300元档缴费,到60岁也只能缴15年,届时养老金水平还达不到175元。

王春兰近两年收入增长不慢,每月能挣5500元。她已在西安买了套80平方米的住房,准备将来到那里养老。她表示,就算再多交一些保费,每月200元左右的养老金,感觉还是太低了。

新农保近两年推进速度不慢,但35岁以下符合条件的人群参保比例不高。据分析,这与新农保待遇水平偏低有关,年轻的农民工多在观望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居民养老金仍定性为补充性养老收入

如何看待当前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

“不能简单地说太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保司刘从龙副司长说。不论是每月81元的养老金还是55元的基础养老金,单纯看的确不高。但要考虑到,新农保2009年才开始试点,城居保2011年试点,两项制度到2012年才在全国推开。给予农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55元基础养老金,虽然是低水平起步,但实现的是从无到有的跨越。对农村老人来讲,原本是一分钱也拿不到,现在每月多了55元现金收入,改善生活的作用也不可小瞧,这在边远地区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社部负责人也多次强调,当前,对于农村居民来讲,主要还是靠土地、家庭养老,新农保基本定性为补充性的养老收入。在土地、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政府再逐步建立、完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许多人拿居民养老待遇和职工养老待遇做比较,前者不到后者的1/10。对此,刘从龙认为,二者不宜放在一起比较,更不太可能拉平。

55元对已满60岁的农村老人是不需缴费就可直接按月领取的待遇。社会保险不同于济贫扶困的社会救助制度,实行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原则,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由于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时间很短,多数正在领取待遇的人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到去年底,88%新农保待遇的领取者根本没有个人账户,主要由财政补贴。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已实施多年,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的数额要高出很多。

不少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也明白这一点。家在山西的老郝在北京、天津等地打工近20年,新农保和职工保险都参加了。他说,新农保一年才交两三百元。在企业里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单位每月要给他交500多元,自己工资再扣近200多元,一年算下来8000多元。“交的钱差别这么大,退休后待遇差别肯定也大。”对他而言,新农保没太大意义,但因为担心做不到连续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满15年,他还是继续缴纳新农保,算是有个“保底”的。

新农保、城居保待遇还常常被拿来与最低生活保障、扶贫标准比较。刘从龙介绍说,新农保、城居保是普惠的,不论家庭状况如何,满60岁都有基础养老金。低保、扶贫等制度,针对的则是特定对象,必须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因此也不宜简单地拿来参照。

-调整基础养老金应提上日程

“55元好几年了,怎么就不涨涨?”李虹反复解释,不是说新农保不好,而是觉得待遇该涨了。这也是参保者的普遍想法。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十连涨”,新农保、城居保的基础养老金为什么近5年来一分钱也没见上调?有的参保者提出,企业退休职工也不再缴费,但养老金年年都在涨。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从绝对额上不好和企业养老金进行比较,但调整频率不应该差得这么多,否则感觉不公平。

物价年年涨,居民养老金原地踏步,等同于“缩水”,参保者满意度降低甚至变得不满意很正常——许多参保者拿物价涨幅做比较。新农保2009年10月开始试点。看统计数据,2010年CPI同比增长3.3%,2011年增长5.4%,2012年增长2.6%,2013年增长2.6%,虽然近两年涨幅温和,但毕竟年年都在涨。在京务工的四川籍农民徐大姐说,方便面是她家经常消费的食品,买的最多的某台湾品牌5盒装方便面,记得2009年左右不到10元,现在涨到12.5元。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禇福灵表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物价的上涨,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内的各类社会保障待遇,都应建立相应的调整机制。“经济发展了,国家财力更雄厚,应当调整基础养老金待遇,这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方面。物价持续上涨,也要调整养老金待遇,这样才能保证老百姓的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也提高制度的吸引力。”

据了解,到2011年底,我国已全面建立起“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金、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等多项指标,结合物价增长状况,近年来每年都在调整。但是,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基础养老金没有变过。

对此,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解释说,新农保2009年开始试点,2010年开始扩大试点,2012年才全面铺开。试点期间,搞了试点的地方农村老人有养老金,没搞试点的地方农村老人仍是一分钱也没有,所以在这个阶段,首先解决的是制度覆盖全国的问题,而不是立刻提高待遇水平。他表示,目前新农保、城居保已覆盖全国并且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适时适度提高待遇水平有必要提到日程上来。

不过,提高待遇并非发一份通知那么简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55元的标准下,目前财政对新农保、城居保待遇的补贴额度一年已超过1200亿元。按照规定,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哪怕仅仅提高10元钱,每年财政也要多支付十多亿。

两会声音回放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我在基层曾经访问过一些“零就业”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现在我们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600—700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一问

目标能不能够实现

经济稳定、中西部发展,完成目标没什么问题

记者:2014年GDP增长目标定在7.5%,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目标定在1000万人。在GDP增速不变,甚至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就业目标反而上调,如何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去年也提前完成了新增就业目标。虽然GDP增幅近年来有所放缓,但还是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完成1000万人口的新增就业目标没什么问题。

现在就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矛盾。在就业群体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最为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增加,今年将达到727万人,但就业岗位,比如毕业生爱去的政府、企业需求反而在下降。并且在毕业生中,女生、三本院校毕业生、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较大。

这种结构性矛盾也表现在不同区域之间。比如广东传统产业转移,用工成本增加,招工荒就会越来越明显。

记者:针对不同群体该如何促就业呢?

曾湘泉:对于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应该从教育改革抓起。比如法学院,就没有必要每个学校都设立,应当压缩三本院校,发展职业教育。

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中,市场起到主导作用,但政府要做好监管,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对于学生也应当有职业规划指导,我们现在很多学校也有职业发展中心,但缺乏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职业指导人员,指导工作成效并不显著。国家应大力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才。

对于调整过剩、落后产能后失业的工人,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向服务业转移;另一方面落后产业升级为绿色产业,又会创造一批新的岗位,关键还是要给工人提供培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问

地方如何分解指标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需就业劳动力等因素

记者: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在广东、上海如何分解指标和落实?作为劳务输入地、高校毕业生集中地区,广东、上海针对不同就业群体有哪些具体的促进就业的措施?

广东省人社厅厅长林应武:根据广东今年经济增长8.5%的预定目标,综合考虑目前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等因素,我省确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20万人以上。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我们将采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促进两项计划等措施。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方面,针对其就业特点,采取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快速密集举办各类招聘活动等措施。

上海市人社局负责人:近年来,上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设定为50万个,实际完成均在60万个左右,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2014年,上海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将研究出台鼓励就业有一定困难的劳动者在特定行业和特定产业就业的新政策,此外还将研究制定鼓励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吸纳就业的有关政策措施。

记者:有专家提出,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释放就业空间。上海、广东的情况怎样?

林应武: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23.7∶41.6∶34.7,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还相对偏小。

我们重点从两方面着手,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力拓展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金融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继续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上海市人社局负责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上海要优化就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就业份额,一是努力促使城市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二是要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是要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以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推动就业结构的优化。

三问

就业质量怎么提高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记者: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比如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零就业家庭等,广东、上海分别有哪些帮扶措施?

林应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是底线民生问题,政府必须兜住底。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援助力度,采取健全就业援助信息台账、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建立服务跟踪制度等。

上海市人社局负责人: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历来是上海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对于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通过开展实名制登记、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求职补贴政策、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等方式进行就业托底。

对于零就业家庭成员,实施自我申报与调查排摸相结合机制、“双向承诺制度”等办法帮助其就业。

记者:不光要就业,还要体面就业。对于劳动者特别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帮助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曾湘泉:就业质量高不是说这份工作多么光鲜或者挣钱多,而是价值创造能力高。

从个人来看,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个人努力,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

从企业看,要有科学化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

从社会来看,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反对一切就业歧视,这方面政府要有所作为。

比如,我们现在有了《就业促进法》,其中也明确提出了反对就业歧视,但是需要制定实施细则,需要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细节和惩处措施,否则,公平的就业环境就变成一句口号,而无法真正落在实处。

高质量就业也应该有前瞻性考虑,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发现,如果基础教育,包括早期的幼儿教育和健康投资不公平,则会显著影响后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收入等结果,缩小因这种原因造成的就业质量差异则具有更大的难度,因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可能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本报讯(记者陈筱红)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三项经济指标均低于预期。对此市场人士分析指出,这表明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房地产降温和出口不旺是主因。

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6%。从环比看,2月份比上月增长0.61%。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制造业增长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集体企业增长3.9%,股份制企业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8%。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

统计数字还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按消费形态分,1-2月份,餐饮收入4414亿元,同比增长9.6%;商品零售37866亿元,同比增长12.1%。在商品零售中,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8861亿元,同比增长10.2%。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028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9%。1-2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911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1.5%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63.1%。

相关新闻

前2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额7090亿元

本报讯(记者陈筱红)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8.0%,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8.4%。商品房销售额7090亿元,下降3.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5.0%,办公楼销售额下降17.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7.9%。,

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95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3%,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6.91,比去年12月份回落0.30点。

前2月全国财政收入24923亿元

新华社电(记者 张晓博韩洁)财政部13日发布数据显示,1至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249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96亿元,增长11.1%。

1月至2月累计,中央财政收入11771亿元,同比增长9.2%,去年同期进口环节税收大幅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基数较低,扣除特殊因素,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约6%;地方财政收入(本级)13152亿元,同比增长12.9%,扣除与房地产交易直接相关的房地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的增收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约9%。

主要税种中,国内增值税5240亿元,同比增长8.9%;国内消费税1978亿元,同比增长6.3%;营业税3558亿元,同比增长6.3%;企业所得税4781亿元,同比增长12.4%;个人所得税1772亿元,同比增长30.7%;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158亿元,同比增长15.3%;关税432亿元,同比增长21.4%。

地方其他税种方面,受前几个月房地产成交量增加等因素拉动,契税621亿元,同比增长27.5%;土地增值税657亿元,同比增长27.5%;城镇土地使用税268亿元,同比增长15.3%。

每天醒来,刷新手机时不是出现买车、买房、理财产品,就是高尔夫俱乐部、温泉酒店或者直接就是“开发票的”。在公众对各类垃圾信息已麻木到习以为常时,更多的是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深深隐忧。即将实施的新《消法》首次明确了经营者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责任和义务,为保障公民拥有不被打扰的个人空间提供了法律依据,让不堪其扰的人们看到一线曙光。

《消法》新法条

信息泄露

新《消法》第二十九条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您好,有一套东五环附近的房子您可能会感兴趣……”“这里是×××高尔夫球俱乐部,您最近打球吗……”“你好,我处有职称英语原题答案,保过!详情咨询……”当垃圾电话和短信已经快接近个人通讯业务近三分之一的时候,公众感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骚扰,更多的是对个人隐私泄露深深的担忧。

北京青年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就垃圾短信和电话问题先后向手机运营商、工商、消协、公安、城管、工信部等多个部门进行了投诉,最终只在运营商和工信部下属的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得到了回应,然而处理结果究竟如何?截至记者发稿前仍未得到答案。

初春的一个下午,小李正在焦急地等待求职单位的反馈电话。他不时滑动屏幕查看,生怕自己漏掉了任何讯息。然而,收到的十几通电话和短信,几乎都是来自房地产中介、购物推销、保险业务等行业的骚扰电话或短信,自己苦苦等待的电话却一直没有音讯。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骚扰电话、短信?他们是如何得到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呢?小李仔细回忆,的确有一些地方是曾经留下过联系方式的,但大部分是一些自己从未接触过的行业。

准备换工作的小周这段时间一直在四处投简历,并想通过房屋中介租一套房子。在此期间,她还曾去过商场、网店、餐馆等地方,为了能享受优惠还办了几张会员卡。

“在商场一个品牌处办会员卡时,表格上不仅要填姓名和电话,还有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码,我当时还问为什么要填这么细,导购员说这是为了核实会员信息,以免别人冒名用卡,而且导购员保证绝对不会乱发垃圾信息。”类似的情况经常出现,连小周自己都说不清究竟在多少个地方留下自己的信息。

北青报记者的手机也经常收到推销商品的短信,内容主要包括房产推销、保险业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类别,形式上更是花样繁多,既有发自11位数的普通手机号码的,也有106号段打头的由多位数字组成的号码,还有以电子邮箱形式发来的。部分以106号段和邮箱形式发来的垃圾短信中,会包含一个手机号码和联系人。这些垃圾短信发送频率不固定,内容也五花八门,让人猜不透这些信息究竟是怎么找上自己的。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李泽伟


调查

向多部门举报骚扰电话 未获确切答复

手机运营商:只能帮助顾客进行投诉

北青报记者首先拨打了某手机运营商的客服电话,向对方表述了自己经常收到垃圾短信的情况,客服人员表示,接到举报后,他们会把号码反馈到执法部门,由监管部门进行统一监管和相应处理。

该客服人员表示,反馈到执法部门后,相关部门会对发送的信息做确认,如果确认属于垃圾短信,运营商就可以对这个号码做关闭短信功能处理。“我们这里是协助举报,信息转过去后,会短信通知您。”但最终处理结果不会通知消费者。

该客服人员表示,举报垃圾短信需要提供被举报号码和详细信息以及短信发送时间,将这些内容汇总后按照一定格式发送给运营商。

垃圾短信的发送方常常是一个号段的一组非常类似的号码,那举报一个106号段的垃圾短信是否可以把此类号段的垃圾短信全部屏蔽呢?该客服人员表示,举报哪个号码就针对该号码进行处理,不会针对这一类号码进行处理。而且,不管该号段属于移动还是其他运营商,消费者都可以举报,“如果是别家的,我们接到举报后可以转交给他们。”

而对那些以邮件形式发送的垃圾短信如“weikangyan13@126.com”,客服人员表示,这种情况可能是对方通过技术手段做了隐藏。由于这种垃圾短信显示并非来自普通手机号码,所以运营商方面没有办法进行屏蔽。该工作人员建议记者直接向执法部门或公安部门投诉。

举报骚扰电话则需要提供电话号码、通话时间以及通话内容。举报骚扰电话没有时间限制,以前的骚扰电话同样可以举报。但只是受理举报,处理结果同样不会通知消费者。

110:只受理恐吓类电话

北青报记者拨打110反映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情况后,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只有恐吓类的骚扰电话归公安机关管,推销产品类的骚扰电话不归公安机关管辖,而应该向12321反映问题。

12315:这事不归12315管

北青报记者拨打12315投诉电话,工作人员表示,收到骚扰短信可以拨打12321,收到骚扰电话你打110,“咱有责任划分,这俩事儿都不在咱这儿管。”

96310城管热线:没参与处理垃圾短信

北青报记者随后又拨打了96310城管热线,工作人员表示,收到类似垃圾短信,可以向手机运营商咨询。对于运营商客服表示会把垃圾短信交给执法监管部门,该工作人员说,“我们这边没接到手机运营商给我们的信息,”她建议北青报记者拨打12321进行举报和投诉。

96315:只负责商品质量问题投诉

96315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负责受理针对商品质量问题投诉。举报骚扰短信可以联系12321,骚扰电话可以直接打110报警。

12321:骚扰电话处理结果消费者是查询不到的

北青报记者拨打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设立的“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电话。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可以受理举报垃圾短信、邮件、不良网站、垃圾彩信和骚扰电话等。举报垃圾短信时,可以编辑对方手机号码加星号键,然后粘贴完整短信内容,直接发送到12321。完成举报十个工作日后,消费者可以登录网站查询处理结果。

该工作人员表示,垃圾短信的举报在时间上没有限制,只要保留着短信就可以进行举报。而针对邮箱形式的骚扰短信,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只能处理发自手机号码的短信。邮箱形式的垃圾短信还没有相关举报办法。

对于骚扰电话,该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提供对方的电话号码就可以直接举报,但他们没有权利现在处理,需要转交给运营商进行处理。而且,与垃圾短信处理结果可以上网查询不同,骚扰电话的处理结果消费者本身是查询不到的。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李泽伟


延伸

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维权意识仍有待提高

互联网时代,由于泄露个人信息的渠道繁多,侵权主体认定困难,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犯罪面临诸多难题。公安部自2012年以来曾先后多次组织开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动。但实际上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成功的案例极少。

与此同时,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意识也有待提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调研显示,面对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滥用状况,仅有4%左右的公众进行过投诉或者提起过诉讼。其中仅有8.1%的人通过投诉或者诉讼获得了救济或者达到了目的,其他有的因为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推诿、搪塞而不了了之,有的则因为当事人预料到无法通过投诉、诉讼得到救济而中途放弃。

从法律维权途径来看,目前,《刑法修正案(七)》规定了非法泄露和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2013年也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法惩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的通知》,界定了个人信息范围等,为打击侵害个人信息犯罪提供了法律支撑。而即将于3月15日正式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也规定了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李泽伟

释疑

起诉信息泄露可能面临找不到被告

释疑人:市一中院民四庭庭长张家华

修改后的新消法首次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作为经营者的一项义务确认下来,明确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张庭长表示,新消法增加的上述条款,对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张庭长也指出,虽然新消法对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公民明知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却难以找到诉讼对象的难题。因为从现实中看,很多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和个人为了规避法律制裁,都采用幕后偷偷将其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或销售给他人。现在公民贷款、购买车辆、房屋、保险等等很多消费环节都需要登记或提供个人身份证、手机号、家庭住址等等个人信息,一旦公民发现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很难锁定自己的信息是从哪个环节泄露出去的,也就无从找到起诉对象,即使此类案件诉至法院消费者也会面临立案难、举证难和法院认定难。

对此张庭长建议,有权掌握公民信息的机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公民信息的管理。此外对于未经公民个人同意使用公民信息的经营者应该加大惩戒,为每个公民都营造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保护,个人生活和工作不被打扰的环境。

文/本报记者 李罡

声音

“禁止信息泄露”给经营者戴上紧箍咒

“才买了新车就有人来推销保险,生完孩子总有各种电话推销,刚拿到新房钥匙就有装修电话……”这些疑似与消费者个人活动产生关联的个人信息泄露,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此次新修订的消法首次写入了经营者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责任和义务。市消协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郎丹柯表示,这一条款给经营者戴上了紧箍咒。

郎丹柯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项法律。新《消法》尝试地做了一个规则性的条款,要求商家采取技术手段或必要的措施,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保护。而旧《消法》中,就没有规定经营者的这部分义务。

今后,经营者在采集消费者信息时,要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也就是说,对于需要消费者填写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的信息,经营者应该说清为什么需要采集,做什么用途?这样做可以避免无限度的收集消费者信息。同时,“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的条款也明确了经营者的责任。

文/本报记者 王薇 赵婷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