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硬核”评论,非常时期有非常之道︱战“疫”深思考
2020-04-30 09:43:28? ?来源: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王姗菲 王姗菲 |
编者按:评论是媒体的灵魂,评论是党媒的旗帜。在疫情防控这场非常战役中,评论如“枪”如“炮”如“火”,紧跟抗疫进程、紧扣社会关切,汇聚共识、凝聚力量,竖起舆论场的鲜明“风向标”,成为疫情防控报道的一支硬核“尖兵”。今天,“战‘疫’深思考”系列报道聚焦非常时期的“非常评论”,邀请三位资深媒体人分享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共同探讨写好“硬核”评论、有效引导舆论的非常之道。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 在情感最聚焦的一刻,说出人们最想说的话 评论要在情感最聚焦的一刻说出人们最想说的话引发共鸣,要按移动端公共讨论平台的言说习惯有效说理,还要跳出站队的套路给出更有价值的讨论面向 媒体两个多月来的抗疫报道中,评论受到的关注相对更多,尤其是新媒体评论,因其时效和传播特性,更是时刻经受着大众考验。 “光明评论”很早就实现了融合生产,报网端微一体化策划、分渠道传播。也因此,我们总是提醒自己,要避免纸媒评论那种带着话语优势的自得,要习惯于在对话中表达观点,习惯于移动端崛起后公共议题的呈现方式,学会在原生态的舆论场中寻找共情点和同理心。这在平时是一种对评论生产的肌肉训练,越到大的战役时,越容易看出训练的结果。 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是一个有着历史和全球影响力的大事件,过程中有事实真相的相撞,也伴随着各种道理的相撞、各种诉求的相撞、各种情绪的相撞,如何在这当中疏导情感、呵护共识,就需要评论能深刻把握大众情感,在互动中动态寻找发力点,先引发共鸣,再有效说理,最后导出建设性方向。疫情期间,光明评论每周推出评论员文章10余篇,新媒体评论100多篇,到目前为止,10万+数十篇,全网转发数十篇,原因可能都在于“共鸣”“道理”“方向”的言说方法。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页面截图 引发共鸣,是要在情感最聚焦的一刻说出人们最想说的话。抗疫前期,因为形势艰难,各地“硬核”封堵措施纷纷出台,湖北人歧视伴随而生,光明日报最早推出了新媒体评论《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引发全网转发;一个多月后,国际防疫日趋严峻,归国同胞和留学生成为“外防输入”的情绪投射对象,“光明评论”又推出《回国的他们,也曾包机送口罩》,瞬间刷屏。其实这两个评论的道理都不艰深,无非是强调常识,但因为恰在大众情绪由释放到反思的当口推出,而且采取了一种引发共情的表达方式——如请公众反思归国歧视时,先点出疫情早期海外同胞们“买光”全世界口罩送回国的情谊,所以很容易产生以心换心的言说效果。 有效说理,是要按移动端公共讨论平台的言说习惯讲道理。媒介和社交工具的翻新,将公共讨论平台进一步迁移到虚拟空间,也将言论评论的大部分读者迁移到这里。对此,主流媒体评论需要改变自说自话、不被打断的习惯,甚至改变“标题必须是一句结论”“必须一句话表明立场”的思维定势,学会连续性(甚至碎片性)发声,培养提供开放讨论话题的能力。方舱医院休舱时,我们曾在新媒体端推出一篇文章《休舱了,志愿者们咋安排》,其实这是一篇谴责招募公司慢待志愿者、小区拒收志愿者的批评评论,但文章的标题和调性,形成了一种“大家来说说”的呼唤,避免了以特别严厉的措辞挑逗大众情绪的可能,同时把该说的理通过互动表达出来了,从“宣讲道理”变为“让道理自己显现出来”。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页面截图 导出建设性方向,是要跳出站队的套路给出更有价值的讨论面向。疫情引发了巨量的社会情绪,而按一般规律,当焦虑和恐慌的情绪发酵时,也往往是公共讨论容易形成简单结论、简单撕裂的时候,比如,此次舆论关于“武汉加油”和“风月同天”的对比。这种对比方式,会自然引向中日社会谁“更有文化”的争论,从而得出一个破坏性的、零和的结论。“光明评论”推出《疫情当前,怎么火了一句唐诗》就是为了跳出这个争论模板,先提出:并不是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一定比“武汉加油”适用,后者的简洁明快、易背好懂,可以在短时间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再指出深层的道理:一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今年上门,明年上坟”“带病回村,不孝子孙”的标语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感,而“这种文明感,又恰是疫情发展到当下,急需强调之事”。由此,将情绪带回依法文明防控的基本面上,梳理出的共识共情同理,得到全方位的点赞。这篇评论也创造了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单篇文章的最高阅读量。 抗疫是一件必须举全国之力的大战役,非常考验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和耐受性,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评论必须以汇流情感、呵护共识为己任。两个月来,我们策划撰写言论都要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是不是同频共振?有没有人文态度?价值上稳定,是言论的底气。我们常常觉得,这个过关了,评论才有力量。 新华网新闻中心副总监安传香: 评论利器,要敢打也要巧打 抗击疫情报道是一场硬仗,要敢打,也要巧打。运用评论这一舆论引导的有效利器,紧跟抗疫进程,紧扣社会关切,让党的旗帜更鲜明,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舆论引导的有效利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后,新华网迅速组织评论力量,持续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网评文章,让党的主张和主流声音更好地抵达人心、作用人心、凝聚人心,体现了权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截至4月20日,新华网已推出各类网评产品357篇,平均转载量近300家次,各端口累计阅读量过亿,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充分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专注核心评论 当好“风向标” 新华网评论工作始终紧扣申博体育: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进行,着眼“快”“深”“融”,推出“全面部署 一战到底”等系列,第一时间阐明中央精神,增强战“疫”信心。 如,围绕总书记到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播发《新华网评:特殊的考察 特别的重视》,领先所有新闻网站评论,体现了“领头羊”地位;围绕总书记“2?23”重要讲话,播发《新华网评: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等12篇网评,对讲话精神进行全方位解读;围绕中央政治局会议重要精神,播发《新华网评:读懂“拐点尚未到来”的告诫》,发挥“风向标”作用;等等。同时,探索表达创新,运用“海报+微评”等多种表现形式,让党的声音更好地入脑入心。 聚焦暖心评论 汇聚正能量 在灾难性报道中,“人”是最受关注的,与人相关的故事也最扣人心弦。新华网推出“新华网评?‘疫’中人”系列漫评,聚焦疫情防控中的“暖流”,展现温暖背后的坚守、牺牲等精神,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全民抗疫注入暖心的信念和力量。 如,《跨越12年的感恩》讲述了四川省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村民驾驶卡车日夜兼程奔赴武汉、为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武汉人民送上100吨新鲜蔬菜的故事,一句“因为我们是汶川人啊”让人瞬间泪目。此外,还有《为武汉加“鱼”》《“逆行”的咖啡》《爱的“距离”》《不负春光与家国》等,每一个评论中的故事都正能量满满,每一个主角都有血有肉,引发网友情感共鸣。该系列自2月10日起推出,每天一期,截至4月20日共推出71篇,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及时“强心”评论 回应热关注 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社会乱象,新华网推出系列“新华锐评”,直面问题、及时发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反响。 如,针对黄石、重庆采购的口罩在经过大理时被“截”一事,新华网在核定事实的基础上,全网第一时间播发《新华锐评:大理,你“欠理”了!》,在舆论场上迅速引起转发和热议。新华网微信公号阅读量超过100万+,法人微博阅读量突破1000万,转评赞超过80万+,话题热度迅速攀升至热搜榜第一位。据“新华睿思”大数据分析平台监测结果显示,该报道发出后,大量网民点赞新华网。此外,《新华锐评:带上“同理心”去战斗》《新华锐评:疫情数据背后是一个个人,绝不允许随意加减!》等都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抗击疫情报道同样是一场硬仗,要敢打,也要巧打。新华网推出的一系列评论报道,紧跟抗疫进程,紧扣社会关切,让党的旗帜更鲜明,让主流声音更响亮,在网上网下产生了积极反响,很好发挥了中央重点新闻网排头兵、先锋队的作用。 湖北日报社评论理论中心主任李琼: 舆论引导要与时间赛跑 评论不是天然“慢文章”。如果不注重时效,文章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等到各种谣言、杂音噪音产生一定影响时再去发声,舆论引导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评论是党报的一面旗帜。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身处疫情防控主战场,如何在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发出“主流声音”,如何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对党报的评论工作者,同样是一场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由于严格封控措施的实施,人们对移动传播的依赖大大加深,其速度快、范围广、裂变式传播的特点更加凸显,疫情在迅速变化,一些小道消息、不实信息、谣言等也借助网络扩散传播。受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复杂的舆论场景,都提醒我们,不仅救治生命要与时间赛跑,舆论引导同样也要与时间赛跑。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澄清是非,是党报工作者疫情期间的核心工作。 1月23日,武汉宣布离汉通道关闭、公共交通停运,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按下“暂停键”,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在这一天,湖北日报在两微一端推出评论员文章《非常之时 果断之举》,对这个坚决果断、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的措施第一次及时发声:这是阻止疫情扩散的必要举措,是我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大局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针对一些群众因为城市封控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评论坚定告诉大家“关闭通道并不等于生活被隔绝”,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在确保正常供应,号召全体市民密切配合、克服困难、理性应对、共筑防线。 在武汉封控的2个多月里,湖北日报大规模、高密度推出5个系列60多篇评论员文章,紧密跟进疫情的进展和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推进,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回应、敏锐发声。在疫情防控正处于胶着对垒之时,为什么“四类人员”的集中隔离救治必须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为什么小区村庄必须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这样严格的措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什么还要强调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为什么还要请足不出户的广大市民“再坚持一下”?在重要时间节点步步跟进,抓住时机解疑释惑,起到了稳定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到,与新闻报道相比,评论不是天然“慢文章”。如果不注重时效,文章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等到各种谣言、杂音噪音产生一定影响时再去发声,舆论引导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强化时间意识,不仅是非常时期的要求,更应当成为党报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必须答好的重要考题。 本文内容分别由光明日报社、新华网、湖北日报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