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8日
分享
第26期 上杭傀儡戏:偶艺老腔传新声
  • 王荣昌在家门口表演木偶提线技艺。
  • 王荣昌在雕刻木偶。
  • 王荣昌展示当年的手抄笔记。
  • “木偶进校园”活动场面。

上杭县白砂镇大金村,被公认为闽西傀儡戏(又称客家木偶戏)发源地。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来自龙岩、上杭等各地的木偶艺人们都将来到这里的“田公堂”参加行业聚会,以特殊的方式祭拜田公祖师爷并开展木偶展演。

尽管离“田公堂”盛会还有近一个月,但上杭县泮境乡彩霞村的木偶艺人王荣昌现在已经忙碌起来。除了组织自己的木偶戏班进行排演,作为历届“田公堂”盛会主祭的王荣昌还得联系各地木偶戏班主,举行“田公堂”盛会的各项筹备会。

从十几岁入门到客家木偶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从艺五十多年来,王荣昌潜心钻研木偶雕刻、表演技艺,在偶人雕刻、线规、表演、唱腔等诸多方面达到极高水准且自成体系。由他组建的泮境乡彩霞木偶剧团在县内外演出五千多场,受众达百万人次,由于深受闽粤赣周边地区客家民众的喜爱和认同,他的剧团也因此成为县里乃至市里的一张文化名片。2008年6月,王荣昌成为闽西上杭傀儡戏(高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学艺 初登“三尺舞台”

王荣昌在雕刻木偶。 邓婕婕 摄

王荣昌并非出身木偶世家,从小学艺,实是生活所迫。

因为早年失父,少年王荣昌与寡母和两个弟弟艰难为生。14岁那年,因家中贫困,就读泮境中学的王荣昌不得已辍学。在母亲劝说下,王荣昌与胞弟王荣洪拜在白砂大金村华成堂木偶戏班班主,被群众戏称“疯神”的曾瑞伦门下,学习木偶戏(高腔)表演艺术并跟班演出。

“那是我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乡。”对于刚开始学艺的日子,王荣昌记忆犹新。那个时候的木偶演出很频繁,由于乡亲们白天要干农活,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就负责后台敲锣。”王荣昌说,由于演出经常持续到深夜,自己就时常因为打瞌睡被师父用鼓板敲打。“最难熬的是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王荣昌清楚地记得,46天后他第一次回家探亲,“哭喊着跑进屋里,跪在妈妈前面。”

长期耳濡目染,使王荣昌对这门特殊的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那个年代,师父们对徒弟总是有所保留,要学到真正的技艺并不容易。王荣昌说,刚开始师父甚至不让他们碰木偶,兄弟俩只好趁师父不在时把木偶偷拿出来学,“一个人站岗,一个人练习,学得很辛苦。”不过令王荣昌没想到的是,后来发现实情的师父不仅没有责骂他们兄弟,反而被他们的热情和执着打动,将自身技艺倾囊相授。“师父一边说,我一边记,不懂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在王荣昌家里,至今还珍藏着几十本泛黄的手抄笔记,里面记载着木偶雕刻、提线技艺、高腔唱词、剧目文本等各种专业知识。在他眼里,这也是最重要的“传家宝”。

1982年,30岁的王荣昌正式出师。他与王荣洪组建起泮境乡彩霞木偶剧团,收徒梁其山、梁东山、梁文荣等数十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带班生涯。

复兴 一片丹心献偶艺

王荣昌在家门口表演木偶提线技艺。王炜元 摄

闽西傀儡戏继承了弋阳腔的声腔系统,其中,舞台语言用的是客家方言,道白用的是俚语俗话。主要分为“高腔”与“乱弹”两大戏种,与“乱弹”相比,“高腔”对木偶艺人本身的唱功要求更高。

据上杭县文化馆副馆长李伯庠介绍,王荣昌不仅娴熟掌握提线技巧与舞台锣鼓,而且谦虚好学,能从方言、小调、杂曲、习俗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唱腔,而说唱又十分通俗有趣,因此深得客家民众的喜爱。他的演出地点以上杭为主,有时也会到广东、江西,以及省内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等地,“最多的年份,剧团一年演了6个月又17天。”

“表演时全情投入,声音语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李伯庠看来,王荣昌对角色性格把握精准细致,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事实上,年轻时王荣昌曾在沈阳服役五年,复员返乡后还做过民兵连长、民办教师。1988年至1996年,王荣昌连任三届彩霞村村主任,后来还担任彩霞村支部书记。而这期间,他一边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一边还和徒弟们带团演出,并成为彩霞村当年有名的万元户。

在许多人看来,王荣昌名利双收,人生已经颇为圆满。然而1999年,王荣昌却突然辞去支部书记一职。他对外宣称,退位让贤是为了给年轻人更多成长机会,但了解他的人明白,放弃仕途的王荣昌有着另一番打算。

“田公元帅信俗”中的木偶展演场面。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供图

“由于种种原因,傀儡戏班人才凋零,演出日益减少。”2000年3月,为了重振闽西上杭傀儡戏事业,协调各地傀儡戏班并解决相关问题,王荣昌协同梁礼忠、刘金寿等人筹划“田公堂”修复开放暨傀儡戏祖师“田公”偶像揭幕仪式。2001年,闽西木偶戏行会(田公会)在中断近四十年后,于白砂水竹洋再次举行。通过订立、完善“田公会”章程,白砂镇水竹洋村的“田公堂”成为傀儡戏行业祭祀和傀儡戏艺人、班主献艺、汇演、交流的中心。

2002年,上杭县成立客家木偶文化艺术研究会,并全面恢复“田公会”的祭祀和傀儡戏班社的调演,古老的傀儡戏剧行会传统得以保存。2011年,上杭“田公元帅信俗”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伯庠说,“田公元帅信俗”的恢复大大提高了闽西上杭傀儡戏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傀儡戏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荣昌在其中担任历届主祭,其地位和特殊贡献可见一斑。”

传扬 老艺迎来“新声”

“木偶进校园”活动场面。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供图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闽西客家艺术瑰宝的傀儡戏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2015年,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上杭县艺术中心更名为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闽西上杭傀儡戏的传承多了一份助力。

“政府每年给予中心20万传承经费。”上杭县客家木偶传习中心主任邱保铭告诉记者,传习中心每年至少举行50场木偶戏展演,通过“木偶进社区”、“木偶进校园”等措施,让闽西上杭傀儡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我们现在返聘了多位木偶老艺人为传习中心开展不定期的授课。”邱保铭说,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木偶表演艺人的水平,除了积极组队参加各地木偶交流活动,上杭还派专人前往泉州、现金赌场app下载:等地学习技艺,并邀请外地专家来上杭指导授课。此外,传习中心通过培养、招收学员等方式不断为木偶戏演出队伍储备人才,“现在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其中有15个是年轻人才”。

“从小我就很喜欢看傀儡戏。”201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叶曼云怀着满腔热血报考了上杭县木偶艺术传习中心,几乎与此同时,她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王荣昌,并很快拜在他的门下。

在她眼里,师父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和蔼可亲,“第一次到师父家里拜访,他就留我们在家吃饭,非常热情。”从此,叶曼云常常驱车来到泮境,跟着王荣昌学习木偶表演、提线、唱腔等技艺。如今,她已经成为上杭县客家木偶传习中心的骨干成员。

新生代傀儡戏演员日常训练。 东南网记者 李凌生 摄

实际上,在众多徒弟之中,叶曼云并非唯一的年轻传人。因为年岁的关系,王荣昌现在只是偶尔带班演出。在这不多的演出中,最得力的助手,要数王荣昌的儿子王炜元。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王炜元对傀儡戏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直到现在,他也只是一个兼职演员,“光靠这个不能养家,而且我的技术水平也还不够”。为了更好地学习木偶表演技艺,王炜元专门花一万多元买来一台摄像机,每次在父亲演出时就进行全程录制。几年下来,1T的硬盘已经占了大半的存储量。

在王炜元县城家中的阳台上,挂着一具父亲亲手制作的提线木偶。每日下班回家,摆弄、练习提线技艺是他最开心的时刻。“等我退休或者时机成熟,也会全身心投入木偶事业,毕竟这是几辈人共同的心血。”王炜元认真地说。 (东南网记者 李凌生 通讯员 林斯乾 邓婕婕)

2015年,上杭县艺术中心更名为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政府每年给予中心20万传承经费,传习中心每年至少举行50场木偶戏展演,通过“木偶进社区”、“木偶进校园”等措施,让闽西上杭傀儡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此外,传习中心通过培养、招收学员等方式不断为木偶戏演出队伍储备人才。

记者 李凌生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