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政策有效扩大国内需求
2024-12-29 15:04: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今年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取得了显著实施效果。不仅拉动了投资增长,释放了消费潜力,还促进了产业发展,提升了民生福祉,并有力支撑了绿色转型。随着未来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深化,“两新”政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等作出具体安排。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持续推动“两新”政策落地见效。 随着有关政策落实落地,政策组合效应持续发挥,带动国内需求扩大,促进商品生产增加,有效提振市场信心。10月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新动能持续壮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 政策实施至今,有效带动国内需求增长,消费和投资继续扩大。从消费看,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受到以旧换新政策支持的相关商品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汽车、家电、家装等产品销售火热,促进消费持续回暖。截至12月19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310万辆,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从投资来看,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发力显效,设备购置投资较快增长。1月至11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2.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5.3%,比1月至10月提高2.0个百分点。 “两新”工作持续激发需求潜力,促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效应正在向供给部门传导,推动设备制造、汽车、家电等行业生产较快增长。11月,在设备更新政策等因素带动下,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等装备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1%、10.7%、8.8%;包装专用设备、挖掘铲土运输机械、纺织专用设备等装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5.6%、28.5%、18.9%。以旧换新方面,在汽车报废、置换更新补贴政策等因素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51.1%,与之相关的充电桩产量增长60.5%。得益于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政策等,房间空气调节器、彩色电视机、家用房间空气清洁装置等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27.0%、12.8%、12.4%。 提升民生福祉。“两新”工作开展以来,聚焦建筑市政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各地扎实开展住宅老旧电梯更新、环境基础设施更新。1月至11月,与市政建设密切相关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23.7%,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4.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 绿色化转型蕴含巨大的增长潜能,“两新”工作通过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将潜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以旧换新政策大幅提升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一是汽车梯次循环利用持续加快。11月,全国二手车交易量178.6万辆,同比增长8.1%;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103.2万辆,同比增长141.6%。二是废旧家电回收量显著增长。1月至11月,全国废旧家电回收量61.6万吨,同比增长7.7%。三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具备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中,四分之三以上已经形成新能源汽车拆解能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为此,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实施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新”政策实施,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为“两新”政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和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货币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对银行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指导督促力度,将更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涉农主体的项目纳入备选清单,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支持力度,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此外,进一步明确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范围、标准、流程等,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符合本地特色的“两新”政策实施方案。 (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