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雪域高原幸福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七十周年

2024-12-25 15:46:19?作者:宋豪新?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洪振威   我来说两句

雪域高原幸福路

川藏公路怒江72拐雄奇险峻。

孙长山摄(影像中国)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甲洼镇,当地青年在展示直播售卖的商品。越来越多年轻人扎根家乡,为川藏公路沿线发展注入活力。

新华社记者 储加音摄

车辆行驶在青藏公路青海可可西里路段。

马怀刚摄(影像中国)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

交通运输厅

世界屋脊,架起“彩虹”“金桥”,雪域高原,谱写发展新篇。1954年12月25日,总长达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实现了西藏公路从无到有的历史转变。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历程中缔造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更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申博体育: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新时代以来,“两路”经历多次提质改造,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得到极大提升;西藏加速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两路”沿线地区发展迸发新活力。

在“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本版推出特别策划,讲述一代代奋斗者接续前进的生动故事,展现继续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壮丽诗篇。

——编 者

川藏运输线老兵杨林——

“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 宋豪新

四川成都邛崃,一户人家珍藏着一张照片翻制的瓷板画。画中的人一身戎装、风华正茂,右上角有行字:“于1967年8月29日西藏通麦光荣牺牲”。这行字,讲述着半个世纪前发生在川藏公路上的英雄故事。

画面主人公杨星春,是上世纪60年代奔忙在川藏运输线上的一名汽车兵。在高耸入云的陡崖边穿行、在冰天雪地的山脊上颠簸,对他和战友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1967年8月,身为连长的杨星春带领车队执行任务。到达西藏通麦时,公路因塌方完全阻塞。杨星春和战友迎着滚滚飞石,分别从东西两端向险区中心前进时,突然发生特大山体塌方,杨星春等10名官兵不幸牺牲。中央军委授予他们“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称号。

“父亲牺牲时,我差4天满4岁,妹妹只有1岁多。”珍藏瓷板画的人,正是杨星春的儿子杨林。他说,父亲牺牲时自己年龄太小,只能靠为数不多的照片想象父亲的模样。父亲的英勇事迹在杨林兄妹心中播下了忠诚担当的种子。1982年,杨林和妹妹参军入伍。杨林来到父亲生前所在部队,也成为川藏运输线上的一名汽车兵。“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去”,是他的朴素想法。

1984年3月,父亲牺牲17年后,杨林首次执行川藏线运输任务。走过海通沟、觉巴山、怒江72拐,泥巴路只比车身宽一点,一边是高耸的峭壁,一边是深深的悬崖。当车队行至通麦大桥桥头,杨林看到,“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轻轻诵读碑上镌刻的英雄事迹,他泪如雨下。

退伍后,杨林精心搜集保存与父亲有关的遗存,把川藏公路上的故事讲给子侄们听。

2019年,杨林再次踏上了看望父亲的路,与他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烈士的亲人。“现在路况好太多了,双车道、柏油路,‘天险’变通途了!”时隔30多年,望着平整的路面、飞驰的车流,杨林感慨万千,“很想把川藏线这些年的变化讲给父亲听。”

距纪念碑不远处,宏伟的通麦特大桥横跨在易贡藏布江上。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2016年完工后,“五隧两桥”穿山跨河,“天险”成为历史。

冻土公路工程专家汪双杰——

“为高原路通车畅攻难关”

本报记者 韩 鑫

一见面便知道,眼前是一个生命里镌刻风霜的硬角色,黝黑的面孔皱纹深刻,粗壮的手臂坚实有力。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技术总监、首席专家汪双杰,近40年职业生涯投身冻土科研,带领团队突破了冻土地区不能修筑沥青路面的难题,将青藏公路变成世界首条多年冻土区全天候通车二级公路。

“由于长期缺乏冻土保护技术措施,青藏公路40多年里病害频发。当时多次整治改建,冻土路基融沉问题仍无法根治。”汪双杰说,截至上世纪90年代,冻土公路病害率已达30%,若不有效处理,公路使用性能会逐步下降。

从保“通”到助“畅”,一场三代科研人的冻土攻坚战打响。

1973年,青藏公路科研组成立,以武憼民为代表的第一代冻土科研团队在“鬼门关”五道梁开启冰上筑路的征程。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严重缺氧,技术员经常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跋山涉水。

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汪双杰带领团队向着难题继续冲锋。“高原上‘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强烈的紫外线晒脱皮是小事,遇上雨雪冰雹,根本无处藏身。”汪双杰说,多年来进出高原上百次,跑遍了条条国道,最终摸索出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得益于青藏公路的经验积淀,在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的目标按下“快进键”。

2017年8月,经过多年建设,世界首条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建成通车,西宁至玉树的通行时间缩短至8小时。

共玉高速项目建成通车那一刻,汪双杰心中有了新计划——京藏高速还未建成的最后一段青藏高速,成了他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这段待建的高速北起格尔木,要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穿越700多公里的连续多年冻土区,到达拉萨。

“现在我们的装备、材料、理念都有了很大提升,新一代科研人正在成长,我要同他们一起努力,继续为高原路通车畅攻难关。”汪双杰说。

青藏公路养路工人地嘎——

“守护天路,是我们的使命”

本报记者 徐驭尧 琼达卓嘎

唐古拉山寒风呼啸,蜿蜒的公路回环曲折,一辆辆大货车轰隆隆驶过,翻越这片平均海拔超5000米的山峦。这里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着8级大风。

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59公里长的路段,就是青藏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安多养护段109养护保通点工区长地嘎工作的地方。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道班,109养护保通点在青藏公路通车时建立,当时叫“109道班”。也因其艰险,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

“每年我们救助超过300人次,保障6万余辆车安全通行。守护天路,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荣耀。”地嘎说。

地嘎的父亲也是一名养路工。当从父亲手中接过养路用的十字镐时,地嘎知道,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守护“两路”的责任,是“两路”精神的传承。

唐古拉山路段道路曲折,车辆行驶本就不易。如遇降雪和降温,地面湿滑加上高海拔带来的动力不足,车辆易打滑,导致道路拥堵。及时除雪保通,是109养护保通点的重要工作。

去年5月,唐古拉山迎来连续降雪。地嘎带领工人们分头行动,前往最容易积雪、结冰的区域开展作业。除雪除冰、疏通涵洞……大家在山路上奋力工作,饿了就吃点糌粑,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一刻不敢懈怠。大雪持续了七天六夜。当天空终于放晴,车辆恢复通行,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唐古拉山路段的道路养护季节性强,每年5至10月是养护的黄金时间。每到这个时候,地嘎和工友们凌晨四五点就出发,一丝不苟地进行日常巡查,及时修补破损的路面。

春天,地下冻土消融,需要处理路面裂缝;夏天,降水增多,塌方和泥石流多发,需要及时清理;冬天,积雪结冰影响行车安全,需要随时准备出发,除雪保通。

70年来,109养护保通点一代代职工接力驻守,为青藏公路保通保畅作出贡献。

长途货运司机薛科——

“路况好,快递更多更快”

本报记者 韩 鑫

晚上10点半,京东拉萨公共物流配送中心灯火通明,上百台智能搬运机器人与自动分拣设备协同配合,超7万种货物被精准分拣至指定区域。

不远处,一辆辆快递货车整齐排列。货运司机薛科迅速装货,3000多件包裹将大货车塞得满满当当。

一切就绪,薛科跟搭档发车启程,星夜赶往400多公里外的西藏林芝市。

凌晨4点半,抵达林芝中转中心时,天还未亮。仓库工作人员卸货、分拣,快递员取货、配送……物流接力,昼夜不休。

休息几个小时后,薛科又驱车赶往位于林芝经开区的农产品前置智能仓。在这里,松茸、灵芝、核桃……当地特色农产品已打包完毕,将随着薛科的车运往拉萨配送中心。

“10年前,货物经川藏公路从拉萨运往成都需要将近一周,如今只需3天。”跑长途货运多年,薛科明显感觉到,进出西藏物流时效不断提升,快递单量也越来越大,“现在几乎每个月都要跑上万公里。”

2023年,西藏全区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近80%。物流网络日益完善,有赖于畅通的公路建设。目前,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12.33万公里,初步构建起“四纵三横八通道”的公路网主骨架。

“这些年,川藏、青藏公路变宽了,路况好,快递更多更快。”常年奔走在青藏高原上,薛科对路的变化感触很深。

近年来,我国多次对“两路”进行大规模修整改建,川藏公路历经10余次改造,“通麦天险”等路段得到根治。如今,“两路”由原来的砂石路面逐步改造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得到极大提升。

回拉萨休整一天,薛科又要出发。“货物在拉萨集运完毕,要尽快运到成都、发往各地。”薛科说,这次满载货品近1万单,坡陡弯多,超长半挂车不好通行,必须先走青藏线,再转川藏线。

脚下是熟悉的路线,心中是必达的使命。备好必要物资,薛科与搭档再次启程,向北翻越唐古拉山,再拐入川藏线,翻鹧鸪山,一路奔驰2400多公里,抵达成都。

义务讲解员李桥梁——

“让‘两路’故事久久传唱”

本报记者 鲜 敢

“70年前,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走进位于西藏拉萨市的西藏自治区“两路”精神纪念馆大厅,义务讲解员李桥梁指着墙上的公路路线踏勘图,将“两路”建设和养护中的动人故事,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2018年7月26日,“两路”精神纪念馆正式揭牌开馆。500多平方米的展馆中,制图计算尺、野外勘探测量仪、行军水壶等“两路”建设时期的文物实物,以及各时期西藏公路建设照片和资料,生动展示着西藏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

今年45岁的李桥梁2003年来到西藏,参与公路养护相关工作。日常工作中,他时常听到身边人谈起那段壮阔岁月。

张福林烈士为了修通雀儿山段,潜心钻研爆破技能,将工程进度提高3倍多;慕生忠将军在施工的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毅然向世界屋脊进发……“接触到的历史资料越多,越体会到‘两路’精神是如此鲜活、感人。”李桥梁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史料资料的收集整理中,经常利用节假日去纪念馆进行志愿讲解。

“要讲好‘两路’故事,不仅要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更要找准讲解的切入点。”李桥梁说,一些“两路”建设者的家属也会主动联系他,捐赠收藏的日记本、信函等珍贵资料,逐步丰富了纪念馆的馆藏。

有不少参观者让李桥梁印象深刻。纪念馆刚开馆时,曾有一位老人站在墨脱公路的老照片前,久久凝视、不愿离去。

李桥梁上前询问,得知这位老人曾经是米林县(现米林市)公路系统的一名干部。墨脱公路通车前,他曾多次徒步往来墨脱背运物资。“以前有多难?走得解放鞋磨破了橡胶底,脚上的老茧子都磨烂了。”老人感慨。

如今,雪域高原行路不再难——随着西藏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加快构建,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均为100%;7个市(地)中的5个已经通了高等级公路……在李桥梁的讲解中,西藏交通新变化、发展新成就的故事越来越多。

“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两路’故事久久传唱,让‘两路’精神永远闪耀。”李桥梁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