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留住乡村深处的文化根脉
2020-01-28 10:51:5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 |
【新春走基层·知识分子新期盼】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年味在哪儿?在回味里。 鄱阳湖二桥的修建让回家的路途不再遥远。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的家乡是鄱阳湖畔赣北都昌。“都昌是鄱阳湖中心地区的一个半岛,东南西三面是水,驱车必须从北面绕进,从南昌坐船去需要9个多小时甚至更长,现在开车最多两小时。” “天晴时,从苏山可以看到马鞍岛和对面的庐山。”手机里是他前段时间回家时拍的照片,纵然有冬日的苍茫,但湖光山色依然让人向往。 王东林最难忘的还是乡村的热闹。“车来车往,甚至有些地方还开始塞车了。经过一年的等待,乡村终于重现她原本具有的活力。” 王东林和朋友亲人约定,清明、春节前后都要一同回家乡走走看看。平常的日子,一来到乡间,都市的喧闹旋即消失,这里是宁静的,甚至有些空荡荡。 春节之时,乡村迎来久违的生机。“礼失而求诸野”,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文化”样式,城里看不见的,在乡下依然顽强地存留着。信仰是春节大团圆的黏合剂,不断地强化着人所归属的“群”的文化认同。 “通常,过了小年之后每天都有村子过年。”王东林解释,这里的“过年”是年终祭祖。乡民在同一个祠堂里,就是一家人,一个村族的人。一年一度的年节仪式,强化了人们“根”的意识。一座祠堂,让一个姓族、一个村落的父老子弟团聚在一起。故去的高曾祖父、列祖列宗和在世的祖父母、父母,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血缘纽带维系了族亲的团结,然后逐渐外放,与地缘结合,而乡党,而国家,而天下。敬天法地、祖先崇拜、慎终追远、爱家爱国的传统与乡土情缘就这样一代代承继、接续。每一个参加仪式的个体,都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知道自己的“所从来”,他有祖先的观念、家族的观念、伦理的观念、秩序的观念,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责任,他会勉励自己和子弟做符合道德的事,做有价值的事。这是中国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反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团圆绝不仅仅是回家吃顿年夜饭,而是在追寻、温习我们的文化根脉和乡愁。”王东林说。 乡村是包括城里人的所有人的共同家园,因而乡村振兴问题一直被很多人牵挂着。可喜的是,他看到已经有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承包荒山土地,决心在家乡发展现代农业、加工业。“乡村,是一片饥渴的土地,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土地,需要有资金、有技术、有责任感、有文化意识和理想的人去建设,去发展。乡村应该变成人人都向往的宜居地,她有城里人所拥有的一应文明成果,又有城里所没有的秀美山水和清新空气,这是我最大的期盼。”王东林告诉记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8日 04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