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手记:感受“戈壁明珠”崭新容颜
2019-04-18 10:08:4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赞美“戈壁明珠”新疆石河子。 这个春天,记者来到军垦新城石河子市蹲点采访,亲身体会她的变化,感受她的崭新容颜。 城市绿化面积258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4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8个主题公园分布石河子各处,“公园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每天,92岁的老人何善德都坐着免费公交车来到休憩广场。他17岁就来到新疆,后来成为第一代拖拉机手。这位老军垦身体硬朗、时尚乐观,透明的智能手机壳后夹着一张穿军服、戴军功章的照片,那是他一生的骄傲。 休憩广场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跳舞的、下象棋的、唱戏曲的、放风筝的、休憩养神的……偌大的广场,丰富多彩、动静相宜。 广场的许多老人,都是行走的“故事会”,他们充满激情地向记者回忆当年艰苦奋斗、种树屯田的场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老人们对此有着极深的体认。 位于茫茫戈壁滩的石河子,如何染“绿”?“树痴”王课德给出答案。 1961年,王课德从山东青岛来到石河子从事绿化工作。没有土,他和战友们开着解放牌大卡车去远处拉来;地太硬,用铁锹在“石板”上砸出一排排树坑;没有水,开沟、造渠……全年无休。 “给我一片戈壁,还世界一片绿洲。”军垦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实现了豪言壮志。 时至今日,当地人对树有很深的感情,树与树之间挂条晾衣绳都会遭到居民的批评和反对。 王课德说,自己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种树。他甚至让3个孩子也都从事植树造林工作,“种树是千年大计,要一代代传下去”。 聊天中,王课德提到最多的就是“奉献”。这是老兵团人共同的骄傲。 采访中,记者感到,石河子的变化不只是市容市貌,包括耕作方式。 过来人回忆,以前每到农忙季节,这片土地就会呈现千军万马的壮观景象。而今,石河子几十万亩农田里,除了可见播种棉花籽的大型智能播种机,几乎不见一个劳作的身影。 记者看到,春耕拖拉机甚至不用人工驾驶,只需在驾驶室内的北斗导航屏幕上输入数据、方位,就能在田地里自动来回穿梭,一气完成播种、铺膜、埋土等8道工序。 “农机具用北斗导航定位,行驶路程有卫星导航,播种一穴一粒严控棉籽数量,精度高、效率快,播种路线1公里范围内不超过两厘米误差,每天最少播种100亩以上,省时省力,还方便后期实施采棉机采摘棉花。”种植大户周润说。他去年成立了一家农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的46台大型农机具管理着2.2万亩农田。 眼下,周润的工作就是坐在离耕地几公里外的合作社里,盯着电子显示屏,及时获得温度、湿度、风量、雨量,以及土壤墒情、病虫害和灾害预警信息。 这只是兵团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缩影。 记者采访了解,这个边疆小城也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新疆天业集团研发的节水滴灌技术,成本更低廉,让滴灌走入平常百姓家;农垦科学院研发的大型农机具,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高效;以创业园为基地的企业孵化器,孵化出更多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 石河子市创业孵化园区内的“疆三代”孙后醒,创办了一家智能安防公司;邵彦飞管理着拥有50万粉丝群体的自媒体“石河子微生活”;薄晓玲放弃南开大学任教的机会,随丈夫来到石河子大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座年轻城市散发出的蓬勃朝气吸引。 记者蹲点期间,正值清明节。军垦博物馆前,鲜花簇拥,庄严肃穆,王震将军雕像下站满了手持鲜花的年轻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兵团精神代代传。”这一刻,记者解读出石河子蜕变、创奇的密码。 |
相关阅读:
- [ 04-18]发展网信事业,申博体育:这些话很重要
- [ 04-18]足球发展、城市展示、文化传承——中乙联赛“三箭齐发”
- [ 04-18]宁化县清香公司的绿色发展经
- [ 04-18]三明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侧记
- [ 04-18]忆苦思甜颂党恩担当作为促发展——福清三山镇在行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